第七十章 你懂什么大先生?

7月初,鲁院中青年作家高研班迎来了第一次文学沙龙,主题是“鲁迅作品的现代性”。

鲁院既然以大先生的名字命名,那么每一届高研班,都会有一个相关的专题活动,有时候是专家讲座,有时候是研讨会,而这次选择的形式是文学沙龙。

文学沙龙相对来说比较轻松,大家把教室里的桌椅排成了相围而坐的形式,桌上摆了果盘和茶水,还真有点畅所欲言的氛围。

不过形式虽然轻松,也是要有人主持大局的,这次沙龙主持人是鲁院的张院长,同时安排了人记录发言。

这次高研班将在7月底进行一次考核,选拔可以进入燕师大“作家研究生班”的人选。所以每次集中研讨、文学沙龙都会成为记录在案,成为考核的一部分。

2004年毕竟不同于1988年。这届高研班的大多数学员都有本科文凭,一部分已经有了硕士文凭,像张洪杰甚至已经是历史学博士了,所以普遍对硕士学位的需求并不像当年那些前辈那样强烈。

而且读硕士需要脱产两年,学员们基本都已经有家有室,也是单位的骨干,无论家庭还是事业都不允许他们有两年的空窗期。因此最后选择读硕士的恐怕不会很多。

在主持人张院长的简短发言以后,学院就开始热烈讨论起来。qupi.org 龙虾小说网

首先是对于“现代性”的定义上,学员们还是比较快地达成了一致,认为这里的“现代性”主要还是指文艺或文学领域的现代性,即审美现代性——

解构宏大叙事,意味着将文学作品的平面化、琐细化和去深度化,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和后现代主义都可包含在现代性当中……

但是对于大先生作品中的现代性,大家则有着比较大的分歧。

许多学员认为大先生的一部分作品,如《故事新编》里的《眉间尺》(又叫《铸剑》)、《起死》,以及《呐喊》里的《白光》,具有一定的现代性,但是整体而言,大先生作品的框架仍然较为传统,有些讽刺与隐喻的使用过于直白。与同时代的小说家施蛰存能娴熟应用精神分析、心理分析相比,显然过于保守了。

甚至有学员进一步批评道,大先生的作品与思想都已经落伍了,当代作家有更好的学习对象,甚至应该彻底摒弃。

这样的言论引得不少人赞同。虽然也有一部分同学持反对意见,但是声量比较小。

其实出现“坐在鲁院里反对大先生”这样的情况也不奇怪。20世纪80年代末到21世纪初这十几年,是中国社会思想的嬗变期,从各个角度质疑、反对甚至要打倒大先生算是其中的一种思潮。

于华后来在一次演讲中说过,36岁以前,大先生是他唯一讨厌的作家。后来为了一项改编工作,他重新看了一遍大先生的小说,才发现大先生的伟大——《狂人日记》里一句“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了我一眼”就将一个精神失常者的内心世界塑造得惟妙惟肖。

演讲结束以后,一個挪威的作家过来与于华握手,说他当年对大先生的讨厌,与自己对易卜生的讨厌一模一样。

张潮一开始发言并不积极,直到讨论的风向越来越偏颇,才用他清亮的声音打破了教室里那一片低沉的氛围,说道:

“大先生的作品,不仅深具‘现代性’特征,更对今天的文学创作很有启示。首先,我认为现代性的主要特征是“祛魅”,人代替了神,成为精神世界的中心——原本由宗教统治的世界观被科学领域、道德价值领域与美学领域的不同的理性观念所替代……

大先生的作品,恰恰就是帮助国人完成一场迟到了300年的祛魅。

《祝福》《故乡》是对封建制度下,表面上温情脉脉的宗族关系的祛魅;《肥皂》《白光》是对传统道学理想的祛魅;《奔月》《伤逝》《幸福的家庭》是对传统婚姻与爱情关系的祛魅;《在酒楼上》甚至对自己前半生从事的事业进行了祛魅。

……

大先生曾多次言道,希望自己的文章速朽。但正因其具有强大的‘现代性’,所以不但未能速朽,甚至还因此近于不朽。”

一番话说完,整个教室都安静下来。张潮的发言,也许没有说服他们,但是无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考角度。

但不一会儿,就有一个刺耳的声音从人群中传来:

“屁大的孩子,你懂什么鲁迅!笑话!”

一时间众人哗然,张潮甚至都没看清是谁说的话,正想要发言驳斥,忽然一个温和和坚定的声音,从门口传来:

“他不懂,那我呢,我算懂,还是不懂?”

众人往门口望去,只见一个脑袋圆圆、头发白白、眉毛粗粗的老头,站在那里,笑咪咪地看着大家。

鲁院的张院长首先反应过来,连忙起身,把老头迎到了主持席上,口中道:“钱教授,你来了怎么不说一声。”

来的正是燕大的钱立群教授,国内现当代文学的顶尖学者,同时也是研究大先生时绕不过去的一个名字。

钱立群教授坐下以后先和大家道歉:“今天这场文学沙龙,张院长本来让我来主持的。但是学校临时有事,我只能迟到了。不过迟到也有迟到的好处,站在门口,听到这么精彩的一场讨论,不虚此行啊。今天要是我来主持,说不定效果就没有这么好呢!”

接着话题一转,道:“刚刚双方的观点,我都听了。我认为,大先生不是不能批评,但是批评他,不能只站在今人的角度去看。

我们今天的思想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我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生人,历经了几个时代,看到这种变迁。张潮这个‘屁大的孩子’讲的内容,我认为恰恰切中了要点……”

钱立群侃侃而谈了十分钟,然后拿出一叠打印稿,让工作人员分给了在座的学员。

大家拿到手里一看,发现是一篇极短的文章,还不够A4纸一面,标题是《为失败者的鲁迅》。再仔细一看标题下面的作者姓名——“张潮”。

教室里顿时议论纷纷。

钱立群道:“这是今年一个高三的考生——也就是我们高研班的学员,张潮,写的高考作文,是满分,登在报纸上了。虽然才800多个字,却对我有所启发。过去人们讲大先生,强调的是作为‘战士’的他;他死后,叶公超写出了一个‘非战士’的他;接着是竹内提出的‘回心’的他……

而这篇高考作文,虽然短小,却也提供了一个比较新颖的,看待大先生的视角。想不到年轻人中,还有这样读大先生的——吾道不孤,吾道不孤啊!”

看到众人都沉默了,钱立群又追加了一句:“大家都是写作的老手了。但1个小时内,800个字篇幅,又有谁能把大先生‘解剖’如此精微的地步呢?

所以他虽然是个‘屁大的孩子’,却也懂大先生啊!张院长让我在沙龙结束以后,进行一个总结发言。我本来准备了一份稿子,但是看到这篇作文,却让我改了主意了。今天,我要讲一个以前没有讲过的内容,主题就是——《失败的大先生和大先生的失败》。”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