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陆军,水军作为一种“技术兵种”,无论是装备价格、训练难度、成型时间都要比陆军高出许多,无论哪一个势力,想要从无到有地建立起一支水军都是高难度的行为,没有几年是没办法做到的。但是事实上,各个势力在经过了一年多的休养生息之后纷纷开战,尤其是位于江南江北的一些势力,水军战也打了不少。这就不由得让人产生一个好奇心——他们的水军都是哪里来的?
就这件事情同舟阁专门做过调查,最后得到了一个非常合理,但是又让人哭笑不得的结论:在各个势力初始降临此地的时候,每座城里的初始兵种是不一样的——甚至有可能,城内的初始兵力都有所不同。
在北方的城池里,初始的兵种内骑兵会多一些,而越往南骑兵的数量就越少,相对应的,水军的数量逐渐增加。倒也符合南船北马的一般规律。当然在这其中大概也总会有几个特例,比如在黄河南岸的宋,水军所占的比例就更接近于长江沿岸的那些势力。
当然,水军和水军之间亦有差距。拥有水军和船只也不代表这些兵力就一定被作为水军训练、使用,毕竟是否存在专业的训练、统帅水军的人才也是水军能否成型的关键。比较经典的例子便是已经被灭掉的平原石氏,根据开封那边传来的消息,在宋攻取高唐的时候,的确在港口里发现了一定数量的废弃船只,想来是石勒自知麾下没有能够统帅水军的人才,因此将水军全部转化为了步骑,剩余的船只起不了作用,只能废弃。但是在精于水军的宋国手里,这些船只或许还能发挥出其最后的作用。
水军就是这样的一个兵种:小势力养不起,大势力养得起但或许没有能够训练的场地,但只要是以志在天下为目标的势力都明白一件事:想要一统天下,就离不开水军的协助。就算是思想最古板的晋国,也没有放弃水军的训练与研究。只是苦于缺乏专业的人才,晋国在水军研究上进展非常缓慢。
但无论如何,在这片中原最北方的蓟城——再往北就要出长城了——在这种地方出现一支水军,绝对是一件令人惊讶的事情。尽管这支水军数量不多,缺乏船只,看起来也有点像散兵游勇,但这的的确确是一支正规的水军——船只之间井然有序,阵型散而不乱,前排那些脱离船队的小船看起来更像是装满了引火之物,意在破坏浮桥,造成混乱。
而这支水军的出现,也的确让男人吃了一惊:以蓟城的位置,根据他的判断,初始能够存在的兵种应该是骑兵、步兵的混编,或许还有一定数量的弓箭手,但是绝对不可能存在水军。那么这支水军是如何出现的?只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就是同舟阁内部判断错了,哪怕是蓟城这种地方,初始也会有一定数量的水军,要么就是魏国内部主动训练出来的全新的水军。
在这两个选择之间,男人果断地选择了后者。再怎么说男人也是在楚国当过一段时间的令尹,对水军战法的使用虽然不如陆军那么纯熟,但是水军将士的状态还是大致能够判断出来的。在男人的眼中,这支水军虽然配合有度,士气高昂,但是船只之间阵型偶尔会有细微的错乱,有些士兵的脸上会有着一丝丝的期待。应当是经过了足够的训练但没有投入过实战,这就足以证明这支水军是魏军秘密训练,在关键时候刺向敌人的一把匕首。如果是魏军一开始便有一支基础的水军,没必要在之前的那场大战中不派上场,如果那场大战中魏军有水军支援,高欢根本没有办法兵临蓟城之下。因为他的粮道会被魏军水军无时无刻的骚扰。而另一个理由就是眼前水军的数量。从船只的数量上看,魏军的水军将将只有千人,而且也没有什么大船——不过蓟城的周围也没有什么港口,没有大船也是理所当然。这也符合同舟阁的另一个猜测:只有存在某些重要港口的地方初始才会有水军的存在。
两相结合之下,男人完全可以得出结论,现在水上的魏军水军,就是魏国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训练出的成果。整个魏国的军事行动甚至都是围绕着这支被隐藏起来的水军而展开的。眼前的唐国军队则不幸成为了魏军水军的第一个磨刀石。
唐军的反应并不慢,在魏军水军出现的时候,浮桥上的唐军便已经兵分两路,一部分向前方开始跑动,另一部分则是转身,向着后方撤退。最令男人震撼的是,唐军士兵并没有出现大规模争抢的现象,顶多是在队伍最后方,也就是原本在浮桥最中心处的士兵出现了一些骚动,基本上保持着井然有序的撤退。
自古以来,整军治军乃至收拢溃军便是将军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毕竟谁也不敢保证自己永远都不会失败。如果一位将军能够做到撤退或者溃败时军队不乱,哪怕这位将军其他方面稍显平庸,有这一手在也足以保证他的将军身份。但有些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能够保证军队在撤退或者溃败时不乱,这不仅仅对将军的治军能力有要求,还要求将军能够深得军心。而一位将军深得军心,要么是个人魅力足够,士兵都愿意为之效死,要么就是这位将军一直在获得胜利,士兵们对其有着充足的信心,相信这位将军哪怕败了,也不过是他的计策。男人自忖如果是自己统帅,做到这一点轻而易举,但是眼前的统帅在这样的状况下居然也能做到,这就不得不让男人对唐军主帅的评价又提升了一些。
事实也不出男人的预料,在即将靠近唐军浮桥的时候,魏军前排的船只瞬间火起!借着水势向着唐军的浮桥直接冲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