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想要御驾亲征,讨伐高丽。
这似乎正中某一些人的下怀。
却也引起了朝中不少大臣们的反对。
御驾亲征可不是开玩笑的,万一有个什么意外,可能就是天大的笑话。
大唐这些年来树立起来的威望,可能都会一下子垮掉。
听到李世民想要御驾亲征,魏徵第一个就不答应,这件事情真的是超出他忍耐的范围了。
天子不立围墙之下。
如今,大唐的天可汗已经不需要再御驾亲征,用军功来获取威望。
他只需要坐镇京师的皇宫,坐在这九五之尊的位置上,好生地治理天下。
大唐必定还是依然能够威震四海。
“陛下!”
“臣魏徵,谨以微末之见,冒昧上陈,愿陛下俯察臣心,三思而后行。闻陛下欲御驾亲征高丽,臣心忧如焚,不敢不言。”
“高丽之地,远隔山海,风土异俗,民情未附。自古征伐,非但恃勇力之强,亦需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俱全。今我朝虽国力强盛,百姓安居乐业,然连年征战,国库渐耗,士卒亦需休养生息。陛下若轻动干戈,远赴异域,恐非万全之策。”
“其一,陛下乃万乘之尊,天下安危所系。亲征高丽,一旦有失,不独陛下龙体安危难测,更将动摇国本,使天下人心惶惶。陛下应以社稷为重,万民为念,勿以一时之愤,轻忽国家长远之计。”
“其二,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高丽地势险要,民风剽悍,加之其山川形胜,利于守而不利于攻。我军长途跋涉,水土不服,势必疲惫不堪。若遇敌顽抗,胜负难料,徒损国力,无益于边疆安宁。”
“其三,陛下乃英明之主,当广开才路,使贤能之士各展所长。今若亲征,则朝中政务必有所疏,百官或将无所适从。且陛下亲临前线,指挥调度,虽显圣明,然亦有可能因战局瞬息万变而难以兼顾帛。高丽虽未宾服,然若我朝能以德服人,广施恩泽,使其民心悦诚服,则高丽之地自然归心。此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乃上策也。”
“故此,臣恳请陛下收回成命,勿以亲征高丽为念。当务之急,在于内修政理,外结与国,使国家富强,百姓安乐。调兵遣将、运筹帷幄、步步为营,方为上策。望陛下明察秋毫,纳臣之谏,以安社稷,以慰苍生。”
魏徵站出来了,这御史台的官吏们也都站出来了。
一个一个都说了几个劝阻李世民御驾亲征的建言,就是不想李世民真的带着大军,去打高丽。
留下一个太子在京师监国,从而影响到了现在好不容易保持的安稳。
说白了。
现在已经算是过上了好日子。
大家都不太想要再回到以前,过着苦日子了。
再加上,李世民坐镇京师,他们还是按照如今这一套已经形成的朝堂规则做事儿。
打高丽?
那是武将们那边的事儿。
只要是陛下还在京师,他们就还能继续谋划。
李世民一旦离开了京师,权力中心就要跟着李世民一起走,并且还会以武将那边为重。
这些人自然不答应。
而就在这时候,在御史台那边的大臣们站出来强烈反对,朝堂之上,几乎只有御史台那边的声音的时候,长孙无忌站出来了。
“陛下圣鉴!”
“臣闻高丽莫离支盖苏文弑主自立,残暴无道,欺压百姓,侵暴邻国,且公然违抗陛下诏令,实乃天下之大恶。臣以为,此等行径,若不严加惩治,必将有伤陛下天威,亦将危及大唐边境安宁。”
“陛下自即位以来,文治武功,威震四方,四海之内,无不臣服。然高丽之事,非比寻常,非但关乎我大唐颜面,更关乎边疆稳定与百姓安宁。隋炀帝三征高丽而未能成功,非其兵力不济,实乃战略失当,民心不附。陛下英明神武,必能鉴往知来,避免重蹈覆辙。”
“臣深知陛下御驾亲征,乃是非常之举,然亦有其必要之处。盖苏文狡诈多端,若仅遣将出征,恐难以速胜,反易使其有隙可乘,迁延日久,必将耗费国力,动摇民心。陛下亲征,则能鼓舞士气,彰显我大唐必胜之决心,使将士用命,万众一心,定能速战速决,平定高丽。”
“再者,陛下亲征,亦能震慑四方,使周边诸国知我大唐强盛,不敢轻举妄动,从而维护我大唐之长远利益。陛下圣明,必能洞察此中利害关系,作出明智之决策。”
“臣虽年迈,然愿随陛下出征,以尽犬马之劳。愿陛下采纳臣之谏言,御驾亲征,讨伐高丽,以正天威,以安民心,以定边疆。如此,则大唐之基业可固,陛下之英名可传于万世。”
什么天子不立围墙之下?
区区一个高丽罢了。
就算是再加上一个东瀛,还有一个突厥,那又如何?
大唐早已经不再是以前的那个大唐。
霹雳炮的威力,在对战吐谷浑的时候,就已经名传天下,世人皆知。
现在,大唐东征高丽,不仅仅是打败已经有了不臣之心的盖苏文,更是要为大唐正名!
隋炀帝三征高丽而亡国。
大唐则是只需要一次,就可以打的高丽俯首称臣。
如此一来。
谁是正统,可见一斑。
大唐的天可汗和那隋朝的圣人可汗,谁更胜一筹,谁更强一些。
自然也能有个说法了。
大唐的天可汗,那是打败了突厥、吐蕃、吐谷浑、高丽之后,让他们不得不臣服于大唐。
天可汗是打出来的。
圣人可汗那是他自封的。
长孙无忌了解李世民,自然也会站出来支持李世民。
他站出来支持。
也就有人连忙跟上了。
毕竟,这一场战争,也有着他们的幕后推动,本来只是想要看一看,能不能借此机会,找到霹雳炮的法子。
如今,李世民要御驾亲征,就可能抽走京师大部分的人手。
那么,他们就更方便去找了。
所以,自然是非常支持李世民御驾亲征,赶紧带着人离开京师吧!
朝堂之上,很快就吵成了一片。
成了菜市场。
陈平安也在其中,一言不发。
这个场面倒是很长时间没看到了。
不容易啊。
他也无法理解,明明五月份的时候,还那么忧心忡忡,担心长孙皇后的身体。
却在四个月后的现在,想要御驾亲征。
心情好像是一时好,一时坏。
不过,现在的李世民也才三十七岁,差不多是他的人生的精力最充沛的时候。
他想要在这期间,做一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功业,也是可以理解的。
说到底。
霹雳炮给了他很大的底气。
史册上,他东征高丽也算是成功了,没有像是前朝隋炀帝那样因此而亡了国。
这就算是成功。
但是,高丽后来还是回复了元气,还是霸占着东北之地,甚至是还侵扰东北边关之地,让后来的李治不得不想办法,出兵高丽。
李世民想要一劳永逸,和突厥、吐蕃、吐谷浑一样,让高丽彻底的臣服。
大唐的商队、官吏、军队等可以随意出入。
按照陈平安所画出来的地图,高丽距离东瀛是最近的,那就可以从高丽直接到达东瀛。
把高丽当做是前往东瀛的码头,岂不是更方便了营州、幽州、冀州等地的发展?
拿下一个高丽,养活了山东、河北、河南等地。
这就是一个非常划算的买卖。
这道理不辩不明。
李世民也是悠哉地坐在高坐上,安静地看着长孙无忌和魏徵等人吵成一片。
相对来说,武将那边其实也是同意皇帝御驾亲征的。
他们早年跟随着李世民一起南征北战,也是熟悉这位帝王的文韬武略。
跟着这样的帝王一起亲征,必然是能够在史册上记上一大笔。
况且,这样的机会,绝对是做一次,少一次。
可能……也就这么一次。
天时地利人和。
若是陛下能亲征,边上都占据了。
区区一个高丽,还真的不足为虑。
等到长孙无忌和魏徵吵的差不多了,李世民才开口道:“好了!”
仅仅是两个字。
喧哗的大殿上顿时安静无比。
大家也都连忙位列站好,微微躬身,听候李世民发话。
“区区一个盖苏文,朕都未曾把他放在眼中。”
“只不过,盖苏文向来狡猾,故此,明知道大唐掌握了威力强大的霹雳炮,还会想要入侵大唐营州,还叫嚣着,让朕把霹雳炮给他?!”
“尔等以为,这盖苏文如此猖狂,又是为何?”
“仅仅是高丽的那一点儿兵力吗?”
“吐谷浑十万精兵扣关,到了凉州,仅仅一战,就被霹雳炮轰的人仰马翻,损失惨重。”
“经此一战,就让吐谷浑元气大伤,再无反叛大唐之心。”
“盖苏文明知道这一点,却还敢公然反叛大唐,必定是有所依仗。”
“故此,尔等在这里争吵又有何用?”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不管如何,一定要找到盖苏文为何有胆量对抗大唐的霹雳炮,才是最关键的!”
这算是先避开了他御驾亲征的问题了。
魏徵却知道,李世民一旦下定了决心,是不可能劝阻得了的。
只能先作罢。
“陛下英明!”
长孙无忌也紧跟其后,躬身道:“陛下英明,臣也以为,当查清楚盖苏文为何有这般胆量,是不是有什么后手?”
李世民这才开口道:“李靖,你为行军总管,先一步带人去营州。”
“查清楚缘由。”
一直也在看戏的李靖,没有想到这戏竟然看到了自己的身上。
这时候,说什么身体有恙,肯定是不可能了。
武将们已经好长时间没有上战场了。
以后,仗是打一次,少一次。
再加上,一个一个也都年迈了,以后怕是连兵器都拿不动了,还怎么上战场?
所以,这一战,也是他们最想打的。
李靖自然不能对不起这些兄弟们。
“喏!”
李靖只能是站出来了。
早朝结束。
陈平安回到了赵王府。
不过一会儿。
就收到了来自于长孙无忌的拜帖。
就在他犹豫着,要不要赴约的时候,魏徵也送了一封拜帖。
看来,这两个人又想要通过他来劝一劝李世民。
陈平安不明白,自己什么时候成为谏臣了?
他明明是靠手艺吃饭的啊。
这件事情,他是一点儿都不想参与进来。
因为,他也看得出来,李世民御驾亲征这件事情,算得上是板上钉钉了。
就是不知道,他会不会跟着去。
说实话。
陈平安是真的有一点儿不想离开长安。
现在的东北之地也没什么好看的,前世也不是没有去过。
连漠河他都有去过。
而且,到时候肯定是兵荒马乱。
他可不想英年早逝。
通过杨十三的那一次行为,陈平安也知道,有人肯定是想要他死的。
只有他死了。
大唐就会还回到以前的那个大唐。
李世民的敌人不少。
刺杀皇帝相对来说很麻烦。
但是刺杀一位皇帝非常信任,又有很大才能得大臣,应该比较容易吧?
陈平安都不知道自己会不会跟着李世民一起去。
所以,也就不想蹚浑水。
他现在……哪也不去。
可是,他最后还是被李世民给召去了皇宫。
这可能也就是长孙无忌和魏徵两人会先后写信,让人快速送到赵王府的原因。
就算是陈平安不赴约,那么,看到了两人的书信,也会明白的。
只能说,在这件事情上。
有人是尽人事、听天命。
有人是顺势而为。
陈平安进了皇宫,被带去了武德殿。
这里,挂着一副地图。
这一副地图比陈平安以前公之于众的世界地图还要大,还要详细一些。
不仅如此,里面还有好几个箱子。
“你觉得朕御驾亲征,如何?”
陈平安轻声道:“有着霹雳炮,若是使用得当,霹雳炮也比较多的情况下。”
“陛下亲征,必定是旗开得胜。”
李世民却摇了摇头,叹了口气,轻声道:“你可知道,如今在这皇宫中,在朕的身边,每天都有着几十人在研究着朕所说的每一句话,还有朕说话的语气,每一次的行程,每一天的心情好坏,甚至是朕所写的字,都要被研究?”
陈平安微微瞪大了双眼,有点儿不敢相信地看着李世民。
已经到了这种地步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