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问政!

陈平安愣了一下。

都这个点儿了,陛下怎么还有精力召见自己?

从上午一直到这华灯初上,都一直在举行着各种庆功活动呢。

不过,陈平安很快就想到了,李世民之所以在这时候召见自己,应该是在皇宫中看到了那么多的电灯。

这本来就是给李世民的一个惊喜。

只不过,忙了这么长时间。

后面的期待感,也不知道为何,会慢慢地降低了。

从脚踏车轮的机械动力,再到风箱的风力动力,再到如今的蒸汽机。

可能,自己已经从蒸汽机的创造发明出来这个伟大成果上,已经获得了成就感。

故此对于李世民见到电灯会如何,也不是那么的期待。

不过嘛。

怎么说,这位也是李世民啊!

期待感又上来了。

陈平安转身跟着郭安一起走进了大殿。

李世民正坐在电灯旁边不远,看着手中的奏章。

见到陈平安进来,也没放下。

“坐吧。”

李世民只是瞄了一眼,就继续看书,开口对陈平安说道。

陈平安就坐在了李世民的身边。

等到郭安端上来了茶具。

他也自然而然地伸手,开始泡起茶来。

旁边不远处,火炉子烧着锅炉,锅炉的蒸汽通过大气压强,从细小的铜管里面喷出来,吹动着风轮,风轮带动了转子,最后产生了电流。

只需要有两个人在旁边守着,不能让火小了,或者是太大了。

还要有一个人注意水箱的水量,不能太少了,也不能太多了,还有设备的维护。

不需要人蹬着脚踏,也不需要人使劲儿拉动风箱。

相对来说,确实是轻松许多。

再加上,蒸汽机产生的动力更大,电流也就更强,点灯也就更亮一些。

这个蒸汽机的大小,产生的动力大小,也都是经过了很多次实验。

最后得到的这个大小的蒸汽机,用来给钨丝点灯提供动能。

只不过,没办法制作氮气。

这样就可以给这个灯罩里面充入氮气,让钨丝灯芯更加稳定一些。

茶泡好了。

陈平安放在了李世民的手边。

李世民伸手拿起来,直接一口闷。

陈平安又续了一杯。

李世民又拿起来,一口喝了。

陈平安见此,继续续杯。

李世民这才放下书籍,拿起茶杯,放在了嘴边,先是闻了闻,最后才喝。

“离开京师五个月了,我还是喜欢喝你泡的茶。”李世民开口道。

陈平安回道:“多谢陛下赏识。”

李世民斜眼看了一下陈平安,“怎么,五个月不见,和我生疏了?”

陈平安笑着道:“若是生疏了,陛下何处来的茶的味道,可能就变了。”

李世民也笑了。

然后,看向了那电灯,问道:“这电灯灯芯的量产如何?”

陈平安介绍道:“在江南道的虔州有着好几处钨矿石,这个钨矿石经过了冶炼,就能够得到钨丝。”

“钨丝通了电之后,电流达到了它的熔点,它就开始融化,但是又不会升温,所以一直处于这种熔点状态,也就是发热发光。”

“一般的金属丝发热之后是红色光芒,而这个钨丝发热之后是黄·色光芒。”

“相对来说,人肉眼可以接受的普通光,除了白色就是这个黄·色。”

“这三种光芒,陛下都看到过。”

“臣带过来的点电灯的灯芯叫做发光二极管,那是真正的高科技,需要有着化学反应,还要有封闭空间的技术。”

“现在的工艺水平还没办法做出来,五年、十年,甚至是可能百年也都没办法做出来。”

“至于红色光芒,容易伤眼睛,其效果还不如油灯呢。”

“在千年之后,第一次被推广的电灯灯芯就是这个钨丝,乃是……。”

陈平安提起了爱迪生。

这位是发明家也是商人。

以商业的模式来促进发明创造。

毕竟,不管是中原人还是西方人,只要是人,都会热衷于功名利禄。

爱迪生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却也是一位合格的商人。

李世民闭着眼,换了一个舒服的姿势,微微侧躺着,听着陈平安讲述爱迪生的一生。

前半段很励志,有一种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苦其心志……,后半段却又有一种人成长到了那个阶段,其身份的提高、心智得到了历练,思维也更为开阔,眼界也得到了提高,做的事情也更着眼于未来。

陈平安也觉得这种鸡汤其实很适合大唐,都有着现成的典范。

比如……马周。

马周起于微末,身份低微却坚持用功读书,怀才不遇多年,却还能够一直坚持读书,坚持心中的初心,一直遇到了陈平安的举荐,才有了施展自身抱负的机会。

西方有一个爱迪生,大唐就有一个马周。

李世民点了点头。

“确实是需要典范,我还记得你以前说过呢,大唐邸报上面也要报道一些正能量。”

“让百姓们看到的都是励志、先苦后甜、孝道、仁义……,有了这些典范,这些榜样,百姓们会慢慢地以这些人为准则行事。”

陈平安道:“是的,我们还可以建立一个感动大唐十大人物。”

“还可以建立大唐十位道德模范。”

“还有三好家人。”

“有了这些榜样,百姓们才会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也会学着去做好事。”

“佛门和道门的引导是其次,不能以他们为主,这样就容易给了他们发展的机会,百姓们都学着他们的教义了。”

“若是能建立感动大唐十大人物,以大唐邸报为准则,以陛下亲自嘉奖这些人为准则。”

“那么,百姓们就会认可官府,认可朝廷,而不是认可佛门和道门。”

李世民再一次点头。

很多事情,不说不明。

这些,可能在千年之后早已经存在了。

陈平安之所以现在想起来,说了出来,可能也是正好聊到了这一方面的内容。

不然,早五年前提出来,随着大唐邸报的面世,这些建言也一同说出来,岂不是早就做了?

李世民早就清楚这一点。

陈平安也是一个生活在千年之后的人,只不过,他接受了很高的教育,知道的也就更多一些。

可也正因为如此,他的知识点就多和杂。

许要他们慢慢地交流。

李世民又问道:“即将又是一个五年规划,你可有什么想法?”

对于吐蕃、吐谷浑、突厥、高句丽、东瀛等周边的番邦,其规划一直都在。

不管是薅羊毛,还是说移民政策,又或者是打压和拉拢。

这些个政策一直都在。

还有今后对高句丽和东瀛的政策。

在李世民亲征之前就已经进行过商讨,建立码头,步步为营,融合和教化。

不过,这不过是对外的规划。

大唐还要有一个整体的规划。

要有一个大方向要走。

第一个五年规划,打败了突厥,洗刷了渭水之盟的屈辱,同时,让大唐休养生息,建立丝绸之路,扩大了外销。

第二个五年规划,大唐打败了吐蕃、吐谷浑,甚至是高句丽、东瀛和突厥的联盟,彻底成为了这神州大地上最强大的国家,成为了真正的天朝上国。

以后,这周围的番邦只会老老实实,甚至是被大唐的商贾们给吃干抹净。

至于史册上那些大大小小的战争,恐怕很难发生了。

除非……对方也拥有了制作霹雳炮的能力。

只不过。

军器监的一个工坊以后肯定是要对霹雳炮进行改良,制作出来第二代霹雳炮。

用陈平安的话来说,那就是永远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如今,即将进入第三个五年规划。

大唐该怎么走?

也是摆在李世民面前的一个重任。

只有这个规划出来了。

摆在了朝堂之上。

由文武百官们商讨出来,定下计策来。

大家才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不至于浑浑噩噩,不知道该怎么做事儿。

陈平安想了想,说道:“陛下,我需要一份大地图。”

李世民直接拍手,让郭安进来,拿了一份大地图。

所谓的大地图。

其实就是世界地图。

陈平安这才指着世界地图,说道:“陛下,下一个五年,大唐的重心应该在南方。”

为何在南方?

因为那些个经验和知识点告诉了陈平安。

南方永远是这中土大唐最适合投入精力、人力、物力,进行开发的地方。

这是因为地域位置决定的。

大唐的北方有什么?

只有被打的俯首称臣的突厥、高句丽等。

南方有什么?

南方有天竺,往西南就是波斯,再往西就是拜占庭,甚至是更西方。

西北有一个戈壁,还有一个沙漠。

从这里穿越戈壁和沙漠到达拜占庭,难度实在是太大了。

远远不如从西南沿海前往西方,甚至是从海上前往西方,以及更西方。

一直到深夜。

李世民确实是熬不住,要休息了。

陈平安才被郭安带着,去了他当初第一次来大唐的时候,所居住的宫殿。

还是老样子。

没怎么变。

连电灯都没有。

不过,陈平安到了这里,却又感觉一切都有一些梦幻。

他来到了大唐已经十年多了啊。

按照真正的年龄,自己已经四十多岁了。

人生世事无常……。

……

等到了第二天。

陈平安才回到了自己的府邸。

他也算是唯一一位在西内那边过夜的大臣。

好在,李世民的威望在那里,也没有人说什么。

这几天,李世民一直都在召见人,还让李承乾坐在了旁边,进行国策咨询问政。

就算是已经退休的官吏,比如萧瑀这些老臣,都被召见。

一一询问。

李世民的这个阵仗,比亲征高句丽还要大。

很快就使得大臣们重视起来。

李世民亲征高句丽之前,还有很多人想要了解李世民的一言一行,从而揣摩圣意。

如今,李世民这一番操作,自然也是在释放出来一个信号。

大家很快就召集了人手,开始通过门客、学子等,来一个集思广益,写出一篇可以深得帝心的奏章。

整个朝堂可以说沉寂了五个月的时间。

这五个月以来,大家其实都是小心翼翼的做事情。

别看,那时候是太子监国。

越是这种时候,也就越是不能犯错。

谁都明白这一点的。

如今,李世民回来了,朝堂很快就热闹起来。

一直到五天之后的大朝会。

四月中旬,大唐长安的皇宫沉浸在一片温婉而繁华的春光之中,万物复苏,生机盎然,尽显盛世气象。

晨曦初破,金色的阳光透过轻纱般的薄雾,温柔地洒落在皇宫那飞檐翘角、红墙黄瓦之上,为这古老的宫阙披上了一层梦幻般的光辉。

御花园内,百花争艳,牡丹以其雍容华贵之姿傲立群芳,花瓣层层叠叠,色彩斑斓,从淡雅的粉白到热烈的火红,无一不彰显着大唐的繁荣昌盛。

桃花、杏花也不甘落后,竞相绽放,粉白相间,香气袭人,引得蜂蝶飞舞其间,好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一场来自于大唐天可汗御驾亲征凯旋之后的第一次大朝会在太极宫隆重举行。

李靖、房玄龄、魏徵、王珪、尉迟敬德、程咬金、侯君集七位重臣,身着朝服,步入金碧辉煌的宫殿,准备参与这场国家级的盛会。

李靖这位大唐军神,步伐稳健,眼神中透露出一种不怒自威的威严。

尽管已步入六十六岁,算得上是高龄了,但他依旧精神矍铄,对大唐的忠诚与对军事的热爱从未减退。

他心中暗自思量,李世民在五天之前的那一番话。

说是时机不对。

说是以后要和他们这些老将们一起去看山川美景,一起去西方之地。

看来,陛下似乎有意在之后,退位让贤。

如今,皇太子殿下已经十八岁,再过五年就是二十三岁。

陛下当初也说了。

这史上可有四十年的太子呼?

故此,陛下似乎并不想一直坐在那个位置上啊!

李靖又想到了三天前,李世民单独召见他,商谈了差不多一个时辰。

心下对于大唐的未来,也更加看好了。

房玄龄,作为贞观丞相,他面带微笑,步履从容,显得温文尔雅。

他的心中却如同明镜一般,对朝中事务了如指掌。他

深知,今日朝会,不仅要处理国家大事,更重要的是下一个五年的规划,还有大唐应该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盛世,这一条路,可以走很长很长。

他暗想:“陛下近年来对边疆用兵频繁,国内民生也需兼顾,我需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确保国家稳定与发展。”

以他对那些大臣们的了解,这一次的大朝会,他们恐怕也是准备充足。

不过,这也是一件好事儿。

集思广益,广纳善言。

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大唐一直强盛。

魏徵,这位直言敢谏的名臣,脸色凝重,目光如炬。

今年的京察天下也要开始了。

李世民直接和他说了,主官将会是他,以及这一次京察天下的重点内容。

十年来的发展。

有一些商贾因为朝廷这边对于商税的重视,对于商业的放开,却被金钱迷失了心智。

是该出手整治一下了。

魏徵的每一次谏言,都如同锋利的刀刃,直指问题核心,却也深深刺痛了某些人的心。

王珪,这位在朝中地位显赫,面容沉静,眼神深邃。

他深知朝中局势复杂,各方势力暗流涌动。

他心中暗想:“今日朝会,我需保持中立,不偏不倚,既要维护朝廷的和谐稳定,又要确保自己的地位不受威胁。”

王珪的每一次决策,都显得异常谨慎,他深知自己的出身,以及自己背后涉及到的那些人,让他在这个朝堂之上的身份会非常特殊。

他也知道自己应该维持着哪一些人的利益,才能够在这个李唐天下站稳脚跟。

侯君集,这位心思深沉的将领,面色阴沉,眼神闪烁不定。他心中暗自盘算:“今日朝会,我需小心行事,切莫露出马脚。”

侯君集近年来虽然战功显赫,但是却又行事高傲。

明知道自己这么做,会引来李世民的不满,然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侯君集的心中,永远都是先自己,再他人。

至于江山社稷,这不过是李家的江山社稷,和他侯君集又有什么关系呢。

大臣们,各怀心事,步入宣政殿,参加这场盛大的朝会。

他们知道,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关乎国家的命运与自己的未来。

故此,他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与警惕,才能够在这个朝堂之上站得稳。

这一场朝会,注定和往日里不一样。

陈平安也是一大早就起来了,在敬晓月的服侍下,梳好了头发,穿好了官袍,吃了点儿早餐垫垫肚子,就急匆匆赶到了皇城。

随着人潮走进了太极宫,到了那边,等了一会儿,才进入了宣政殿。

陈平安的身份有点儿特殊。

故此,站在了房玄龄的身边,算是和文臣之首平起平坐了。

毕竟,他可是朝堂之上的异性王啊!

不过一会儿。

李世民带着李承乾走了进来。

大臣们随着郭安话落,开始施礼。

大朝会。

正式开始。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