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马周的建言,在兰那泰建立重城和码头、造船厂的事儿,也算是稳了。
果然,又有不少大臣站出来,表示支持在兰那泰建立码头和造船厂。
再把安西都护府的一些官吏派遣到兰那泰。
那就没有必要再争了。
再争下去,这码头万一建造了台州,又或者是惠州等地,那岂不是便宜了别人?
与其便宜了别人,那还不如大家都得不到好处。
有一些官吏,就是这么个打算。
李世民环视了一下所有人,心中也已经明了。
以长孙无忌、房玄龄、李勣、高士廉、尉迟敬德等早年就跟随他一起南征北战的秦王府旧臣,已经开始抱团了。
他们对抗的就是王珪、崔仁师、崔民干、卢赤松等五姓七望之家的大臣。
这些年来。
随着长孙无忌等人位居高位,他们手中的权柄也越来越大,同时,养的门客也越来越多,更是资助了不少寒门学子。
这也是李世民最想要看到的,更是他一手促成的。
想当年。
朝野上下都流传着五姓之女不愁嫁,帝王之女无人娶的传闻。
这可把李世民给气坏了。
再加上,自己带着一众武将谋士打下了这江山。
坐在了皇帝的位置上,武将谋士们也一个一个身居高位,却被世家大族所瞧不起。
一个落魄的世家子,当着所有人的面指责当朝大将军的不是。
还自命清高。
这种风气,最让李世民所不喜。
就因为你们姓王,就能高人一等吗?
那朕就把你们给拉下高台,让你们知道,什么才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长孙无忌等人也受不了世家大族们那高人一等的姿态。
那眼神中的不屑,让他们有一种想要冲上去,揍他们一顿的愤懑。
陈平安说过,帝王之术在于平衡。
李世民深以为然。
这不,利用大臣们之间的明争暗斗,李世民最后则是顺利地完成了自己的目标。
在兰那泰设立码头和造船厂,也都是以前和陈平安商量好了的。
既然已经让大唐人见识到了外面的世界,那就也应该给他们养成一颗开发西方世界的心。
李世民继续道:“第二件事,如今乃是贞观十五年,距离贞观元年已经过去了四十年。”
“自当初设立五年规划以来,我们一共做了三次规划。”
“诸位可以看看我们这三次规划,也看看这十四年来的发展,我们完成了哪些规划,又有哪一些规划,并未达到我们的预期。”
李世民说完,直接给郭安示意。
郭安躬身退出去。
不过一会儿。
带着内侍们走进来。
每人手中捧着一个碟子。
碟子上面放着的就是当初的五年规划,还有每一个五年规划后的总结。
一共三个五年规划,两次总结。
还有一本,就是这十四年来的发展状况了。
几乎都是又厚又长的一本书册。
李世民的桌子上也摆着六本书册。
他拿起一本,说道:“当初,我们第一次定下五年规划的时候,并不成熟。”
“所思所想,多少有一些短见。”
“等到第二次的时候,我们在第一次定下规划的基础上,又有了一些改进。”
“诸位且看,这兴修水利和修路两条内容,比之第一次,就有了一些改进,比如该如何修路,又该如何兴修水利,要完成几条官道,又该修凿几条水渠。”
“官道的路线图,水渠的路线图,我们也都进行了商讨,最后确定下来。”
“并非是我们就直接在地图上画出一条线来,就定下,而是根据了将作监的少匠们,还有工部的一些官吏们进行实地探查。”
“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只有当他们去实地探查之后,可行与不可行,也都能有一个依据。”
“再看这第三次的规划,也更为合理。”
“纵观十四年之大唐,足以说明我们的这个五年规划并没有错,乃是真正的治国理政之良方。”
李世民一边说着,一边翻看着书册。
大臣们也是一样,看着第一次定下的五年规划。
这些大臣之中,有一部分是当年参与了的,也有一部分是当年并未参与的。
后来也通过卷宗看过第一次的五年规划。
如今再看,确实是看出来了,第一次的五年规划,多多少少有一些过于空泛。
李世民继续道:“诸卿再看看两次总结吧,贞观五年、贞观十年。”
“通过这总结,也能看出来大唐这些年来发生了何等翻天覆地的变化,又是何等的兴盛。”
五年的规划那都是他们的想法,有一些并没能做到位。
再加上,规划写的都是条条框框。
而只有这个总结,上面有着不少的数据,是真正当时的大唐的情况。
比如第一次的总结,也就是贞观五年的时候,首先就是对于五年规划的总结,哪一些完成了,哪一些没能完成,没能完成的原因是是什么。
再然后,就是对大唐的人口、良田亩数、水渠数量、新修官道数量、州城的多少,县城的多少等等记录。
还有五年来,科举考试有着多少进士。
五年来,天下又有着多少的学子。
五年来,大唐的军队又有多少府兵。
等等情况,一目了然。
再和贞观十年做一个对比,很快就能看出来,从贞观五年再到贞观十年的变化。
实在是太大了。
不对比,似乎没什么感觉。
这么一对比,就有了强烈的感觉。
比如,贞观十年的人口就是五年的十几倍。
贞观十年的良田亩数也有了一个惊人的数据。
很多很多记录对于百官而言,都是想都不敢想的,也从未想到过大唐创造出这等乾坤盛世。
李世民道:“看着这两本总结书册,朕心甚慰啊。”
“这十四年来,朕和诸卿其实都不容易。”
“为了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为了大唐能够再造盛世。”
“可以说,朕与诸卿都是兢兢业业、勤劳节俭、尽心尽力,从未想到过要贪图享乐。”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诸卿,我们算是做到了!”
李世民说着,眼眶都红润了。
特别是看了看坐在下面的陈平安,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他也很清楚,若是没有陈平安,也就没有现在的大唐!
以史为鉴,可以之兴衰。
那么,前十四年的规划、总结就不算是历史了吗?
李世民的一番感慨,让整个大殿上的官员们都沉默了一下,一路走来,确实是不容易啊。
想当年……。
李世民喝了一口青茶,继续翻看着总结。
大臣们也都是有学有样,翻看着贞观五年和贞观十年的总结。
贞观二年的蝗灾、年底的北征……。
这期间发生了太多的事情。
有官吏因为京察天下而被缉拿问罪,也有官吏因为京察天下而平步青云。
陈平安也在看两次总结。
其实,他自己的书房里面也有一个关于自己这十四年来的总结,几乎是每一年都会写一次。
其次,将作监那边也有总结,对于将作监这些年来进行了多少相关的研究,又发明出来多少的新物品、新工具等等。
有了总结,人才会有一些成就感。
有了成就感,才会有更大的动力。
就像是现在,李世民看着总结,只觉得自己还能再执政十五载。
李承乾看了总结,总想着自己如何延续大唐之辉煌。
不说超过父皇。
最起码,也要能够成为青史留名、文治武功的帝王。
大臣们看了,也没想到自己会建造出来这样一个盛世,更不敢想象这样的盛世是自己这些人一手缔造出来的。
自豪、骄傲、自信……。
李世民继续道:“诸卿,让尔等看看这三次规划、两次总结,还有现在的大唐之情况。”
“其缘由,乃是因为朕年事已高,心力不如以前。”
“这一年来,都是太子监国。”
“故此,明年的五年规划将会有太子主持,希望诸卿能够尽心尽力,辅佐一二。”
大臣们一听,松了一口气。
我们还以为陛下您要说,您年事已高,要退位让贤了呢。
毕竟,这一朝天子一朝臣。
李世民要是退位让贤了,朝中的一些大臣们也只能是跟着退了。
比如高士廉,这位其实年岁比李世民、房玄龄等人更大,身子骨还算是可以。
到现在还没退呢。
房玄龄现在都已经是告病在家,把尚书左仆射的位置让出来了。
挂了一个闲职,领着俸禄,还有国公的待遇,养活一家老小都没什么问题。
再加上,房遗直在礼部那边任职,也算是后继有人。
又或者是李靖,这位也是告病之后,挂了一个闲职,然后担任武学院的副院长。
在武学院那边教导学子们兵法呢。
李世民要是退位让贤,朝中很多跟着他一起大江山的大臣们,估计都要退下来。
好在,李世民并没有打算退位让贤,而是继续让李承乾监国。
不过,众人似乎又想到了当年,李世民一力让李承乾监国的那些话,古往今来,可有四十年的太子呼?
故此,明年的五年之后,也就是在贞观二十年,可能就会变天了吧?
不少人的心中这么想着。
明年的五年规划,由太子李承乾主持,然后以马周、温彦博、魏徵、戴胄、褚遂良、刘洎、高季辅等人辅佐。
这算是第三件事。
然后就是这贞观十五年,还有多少贞观十一年制定的五年规划的事情没有完成。
至此年关,应该要查漏补缺。
没有完成的,要重点去完成。
做的很好的,甚至是超过了预期的,可以继续保持。
如今之大唐有着天下十三道,一共是四百八十个州、两千多个县。
人口也来到了五千万余。
已经是恢复到了隋文帝时期的人口水平,甚至是比他那个时期还要繁荣,也还要昌盛。
毕竟,有了土豆和玉米,还有现在正在改良的红薯。
南方还有两季稻,还有梯田等。
粮食要比隋文帝时期还要多,养活五千万余的人口,要比隋文帝时期宽裕的多。
只不过,地方大,管理起来也就更为麻烦。
一个巡察使、按察使,还有每一年的京察天下,也都是朝廷监督地方,治理地方的手段。
这第五件事。
自然也就是今年的京察天下了。
李世民道:“以前岭南多瘴气,不适合人居住,后来为了安置百万流民,进行了开发。”
“如今可以说东南形胜之地,乃是我朝盛世之根基。”
“故此,今年的京察天下,视察东南、西南、东北这三大区域,尤为重要。”
大臣们一听,就知道重头戏来了。
今年的京察天下应该以何人为主使,这才是关键。
崔民干等人却心有戚戚。
因为最适合他们推举出来的王珪,如今已经是重病在身。
贞观十三年的时候,就因为一场大病,差一点儿病逝床榻。
好在药王孙思邈及时救治,这才得以保命。
可这一次的冬天,又因为风寒,导致一病不起了。
前不久,他们还在一起商讨如今的形式,现在却连这大朝会都无法参加了。
五姓之家,除了王珪还算得圣眷,他们这些人,已经逐渐失去了圣宠。
有人推举长孙无忌,也有人推举李勣,还有人推举戴胄……。
总之,四品大员以上,也就那么几个人。
有人已经是第三次、第四次京察天下了。
李世民环视一下,最后说道:“岑文本何在?”
如今已经是中书令的岑文本起身,躬身道:“臣在。”
李世民问道:“你对此番京察天下可有什么看法?”
岑文本沉思片刻,回道。
“陛下有意京察天下,以明察秋毫之末,见舆薪之微,此乃我朝之大幸,万民之福祉。臣不揣冒昧,谨以五策建言。”
“一曰:察民情,顺民心。”
“陛下京察天下,首在察民情,顺民心。臣以为,陛下应广开言路,使百姓得以畅所欲言,上达天听。陛下可设民情收集机构,定期收集百姓意见,对百姓之疾苦,应予以高度重视,及时解决。如此,则民心可顺,天下可安。”
“二曰:选贤任能,以才治国”
“陛下京察天下,亦应选贤任能,以才治国。臣以为,陛下应不拘一格,选拔有德有才之士,使之各尽其才,各展其能。对于贪污腐败、无能之辈,应予以严惩,以儆效尤。如此,则朝廷清明,国家昌盛。”
“三曰:重视教育,培养人才”
“陛下京察天下,还应重视教育,培养人才。臣以为,教育是立国之本,人才是治国之基。陛下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
“同时,陛下还应鼓励百姓自学成才,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如此,则人才辈出,国家无忧。”
“四曰: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陛下京察天下,更需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臣以为,经济是国家之血脉,民生是国家之根本。陛下应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政策,鼓励农业、工业、商业等各行各业的发展,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同时,陛下还应关注弱势群体,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如此,则经济繁荣,民生改善。”
“五曰:加强边防,维护和平”
“陛下京察天下,亦应加强边防,维护和平。”
“臣以为,边防是国家之屏障,和平是国家之基石。”
“陛下应加大对边防的投入,提高边防部队的战斗力,确保边疆的安全稳定。”
“同时,陛下还应积极与周边国家友好交往,增进互信,共同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如此,则边疆安宁,国家无忧。”
李世民听完,大为高兴。
“此乃良策也!”
“朕便任你为京察天下之主使,由高季辅为副使,遣六部侍郎、御史台、大理寺等侍郎,组成京察天下的使团。”
“为朕京察天下!”
李世民这算是直接把京察天下的主使和副使给定下来了。
长孙无忌等人一听,就知道,李世民应该是早就选定了岑文本,此人以后怕是也会得到重用了。
岑文本躬身施礼道:“喏!臣定当幸不辱命!”
他也知道,这是一个机会。
像是长孙无忌、高士廉、李勣等人,这些年来京察天下几次,也是有着为圣人京察天下、安抚万民之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