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国论

粮仓事件过后,又是十多天过去。

这段时间里,孤星城内各旗各营与佑字营之间的龊龌明显减少。

南无伤在粮仓一事上吃了个暗亏,他对浅水清的行动也就越发地小心谨慎起来。

而后院起火,先是家族的生意接二连三的遭受打击,接着是父相门客被人暗杀,且皆出自东部,他为此忙得焦头烂额,实在也没心情再去对浅水清“特殊照顾”。

浅水清本人也严令手下不得惹是生非,他自己则每日守在营里训练战士。

止水人自从失去了三重天后,遑遑不可终日。求和的信使一波接着一波去向苍天城。

站在孤星城的城头,每日可看到这样的景象:

大匹的马队带着金银财宝驶过,一路洒金洒银,到处都有能言善辨的谋士来做说客,为止水人说情讨饶。

每次看到这种场面,浅水清就是苦笑。

抱飞雪用尽心力才使得惊虹人兵出寒风关,止水人不想着借机收复失地,却倾国之财以资敌,其行为真是可笑可叹。

与此相对应的,是商有龙的表现。

抱飞雪死后,商有龙成为止水的最高统帅。他上任后下达的第一个命令,就是全军后撤,放弃大片地区,将少数兵力集中在几个主要大城市中,且多位于后方。

缩紧拳头,将所有的军力凝结成一股绳,放弃一切可放弃的,收拢一切可收拢的,商有龙的表现令天风人也大吃一惊。

惊虹人的出击,令天风人失去了秋收进入止水的好时机。粮食已经收割完毕,在商有龙的命令下,所有可以收到的粮食,全部运往大梁,天安,水州等重关要城。不留一粒米给对手,只留大片空芜的荒地,商有龙誓与对手决死一战。

他要利用止水境内近百万平方公里土地的辽阔面积,尽可能的拉长对手的补给线,然后以骑兵骚扰之法,断其粮道,逼其自退。

在止水,顷其国力所能拥有的军队,大约在八十万人左右。

不要看这个数字庞大,事实上,它囊括了所有的兵员,包括地方治安部队,其他边界驻防部队和止水后方海上部队。

国愈弱愈乱,止水人在天风人的重重重压下,早已各地民变不断,到处都需要部队镇压,象救火队般奔忙来去。三重天这地方虽是重关要隘,但是抱飞雪举国之兵,也只能凑出六万人。并最终随着三重天的消亡而损失一空。

如今,七十万的军队,真正能用来作战的不到一半。然而商有龙还是毅然决然地把这三十万的军队从各个地方撤了回来,放弃了大片需要驻守的地区。

国主欲和,将士死战,大片大片的空白地带就在那里等着天风人去占领,去控制,天风人却在这诱人的果实面前不得不裹足而立。

对此,浅水清只能深深叹息……

此时,暴风军团转赴西南边境已经有近二十天了,不知烈狂焰那边的战况如何。

对于这位老人,浅水清还是发自内心的崇敬的。

如果没有他,自己未必能走到现在这一步。

如果没有他,皇帝也未必如此重视自己。

如果没有他,他甚至永远也别想有机会领大军拿下京远城。

在那天的艰苦卓绝的战斗之后,他就已意识到自己若不是手里有足够的兵力相助,想在抱飞雪的面前重演两关奇迹以少胜多的把戏,根本就是绝无可能。

幸好……自己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幸好,自己有烈狂焰的支持与帮助。

“沐少,西南战况如何?”站在城头望向远方,浅水清问沐血。

“西南战报:暴风三纵已经先大军一步赶到了风雨城。在那里,他们和孤正帆的先锋队做了一此小规模交手,我方略占优势。孤正帆已经开始收缩兵力,向后撤退了。”

哦?浅水清扬了扬眉。

孤正帆收缩兵力了?

他竟然放弃了好不容易打下来的燕南十三州开始转而后撤了吗?

难道孤正帆的出兵,就真得是那么好心为止水人解压吗?浅水清可不相信国家政治军事的行为有好心举动。

就算是为了让止水人继续牵制天风人的发展脚步,孤正帆也没有理由不为自己捞取些好处的。

想了一会,他对沐血说:“有些事情,我还搞不明白。你让人把碧空晴找来,关于孤正帆这个人,他应该了解的比较多一些。”

没过多久,碧空晴来了。

昔日的止水大将,如今已然成为佑字营的一员小小哨官。

他在止水的地位,并不算低,虽不是尊贵显赫之辈,却也是抱飞雪的得力亲信,领导三千飞雪卫纵横沙场,也曾创下过赫赫战功。没人知道他为什么要放弃那一切功名,就这样甘心成为浅水清帐下的一员普通哨官。事实上,如果他是向南无伤甚至烈狂焰投诚,他本可以得到更好的待遇。

但有趣的是,他偏偏就这么做了,选择了浅水清,作为他的投诚对象。

此刻帐下,碧空晴向浅水清拱了拱手,恭敬道:“见过将军,找小的来,不知道有什么事吗?”

“孤正帆这个人,你了解吗?”

碧空晴想了想才回答:“没有见过面,但是止水和惊虹两国多年来一直有所往来。当年抱总领一心想联合诸国,反攻天风,惊虹人就是他的第一联合对象。毕竟止水若灭,惊虹人就会唇亡齿寒。”

“这正是我想不明白的地方。抱飞雪的联合用兵之策,其实是走得很正确的。问题是为什么惊虹人迟迟没有动静呢?他们难道就这么短视?”

对于浅水清的问题,碧空晴苦笑道:“这个问题,说起来就复杂了。天风人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派出精明能干的谋士说客游说周边诸国,惊虹人也是其中之一。就象止水人希望惊虹人出兵并为此努力一样,天风人也同样在朝反方向做着努力。而这其中,贡献最大的嘛……将军可听说过秦仪这个人?”

浅水清点点头:“听说过。这个人是天风人,少年时曾游历天下,曾经东至鍪海,西至饶云山岭,北到极地冰原,南到炎炎荒漠。他走南闯北,历经二十年时光,回来时竟又闭门读书八年不出。八年之后,他入了宫去拜见皇帝,为当时先皇所倚重,进了学书院。六年之后,他辞去官职,再度游学天下,创五经道,成为一派开山祖师,他所著的《四极游记》和《国论》成为当时天下供奉的奇书。里面除了记录四方名山大川地理形貌之外,还就各地的地理关系,民族风情,国家政策等作出过精彩描述。依他书上所说,国之民情,其源于地。不同的地理地貌,形成不同的生活习惯,从而产生各自所需的风俗与文化,并导致因此形成的种族与国家,有着徊然不同的政策与制度。他因此而做出一番治国论述,其大意就是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称天下无一法可用百年,立法之要在于顺应人心天意。”

碧空晴点头赞叹:“这都是二十年前的事了,想不到将军也知道的这么清楚。”

“这个秦仪和惊虹人有什么关系?”

碧空晴叹气:“他岂止是和惊虹人有关系,他简直和大陆诸国均有关系。他的两本著作,无论是在天风眼里,还是在惊虹又或其他人眼里,都是旷世绝伦的著作,受各国帝王吹捧。但是将军可知,其中的那本国论,其实并不是他一个人所写的。”

浅水清一楞,这等秘史他到是从没听说过。

碧空晴很认真道:“其实,止水人早在很多年前就试图采用联合诸国之策,以抗天风军威。但是可惜,谁能想到一本书竟会毁了这一切。所以,止水人始终相信,这本国论,其实就是秦仪受天风四世皇帝所托而写,其目的为的就是瓦解分合天风周边诸国。”

说着,他朗声背了起来:“国者,百姓依托之邦,群众覆水之舟。君者,国中领袖群伦之人,掌生死而济天下。君有道,国家昌盛。君无道,国破家亡。”

这段话的意思很简单,就是说国家是百姓所能依托的地方,其重要性,就象是落难与水中的百姓,发现了一叶扁舟。身为君王,应当是国家中最出色的人物,他们掌握管生死,其目的却是为了救济天下。君王优秀,国家就强盛。君王昏庸,国家就会破灭。

很显然,从这段话里可以看出,秦仪的思想很有儒家典范。不过碧空晴接下来要说话,就不那么中听了。他说完这句话后,表情有些凶狠:“秦仪是我所知道的最阴险的人。他满口仁义道德,主张废弃法天下的主张,而改为以德治国。为了推崇这种思想,他在此书著成后曾到处吹嘘,君王但有此书在手,则天下无忧。此后,他一路行走,周游列国,到处向人他推崇他的四极游记和国论。他的四极游记的确是好东西,里面几乎记述了他二十年来所经历过的和见过的所有风土人情。但他的国伦,却让周边诸国陷入了一片萎退之中。从此周边诸国潜心于他的仁义礼教之中,无心兵事。”

“在秦仪的游记中,曾经也记过一篇战论,而就是这篇战论,彻底改变了惊虹人对天风止水的看法。战论上说:战无义战,好战必亡。指称天风帝国百年来攻战不休,终将因好战而亡。战论上还说:天风四野之地,无险可守。民好战,是为以攻代守。天风依仗草原优势,多骑兵,兵擅冲锋,多勇猛,利强攻,不利守成。而止水,惊虹等国,拥有地利,多山野荒林,水泊沼泽,长于守成,不利野战。为稳妥故,当以己之长,对敌之短。临险而据,待敌自灭。”

这番话,说起来就有意思了。

简单的说法就是:天风人好战,早晚必亡。他们由于拥有丰饶草原的缘故,骑兵强大,但是步兵普通。而止水惊虹等国却是由于山林水泊存在的关系,更擅长于守土之战。因此,天风人要来攻,就该由他去攻。既然好战必亡,那他早晚是要亡的。我们不出手,看他打,给他来个坐山观虎斗。待到时机成熟再来摘取那胜利果实,岂不是更好?

说白了,秦仪的国论和战论,就是在一方面游说诸国,废弃法理主张,以德仁治理国家,一方面又主张面对强大的敌人,应当退守。让他们相信天命,相信好战必亡,而不是奋起反击。

这样的国论,说起来有些可笑。但是谎言说了十遍,就总会有人相信。

世人撒谎,皆懂一个道理:说九分真话,只说一分谎话,则那分谎话,也通常为人所信。

秦仪这个人,编织了一个奇妙的谎言。他先是通过四极游记来吹嘘自己的见识广泛,然后又通过一篇举经数典的国论来让诸国相信礼教道德治国的重要性,最后再怂恿各国君主对邻国战争坐壁上观,其目的显而易见,就是为了天风人数十年攻战不受影响做准备。

他的治国理论,其实有很多地方都是很有道理,符合当时形势需要的。这其中也包括德治天下和以农为本的治国思想。但是显然,当这本书被拿到庙堂之上,作为遑遑巨著为各国君王所重视时,其背后的意义就凸显了出来。

秦仪的一切理论,其实都是在为一个强大而长期的大一统的帝国服务,却并不适合用于一个战事频繁的战国年代里。他的好战必亡的论调虽然正确,却从不提由谁来亡,怎么才能亡。

等老天来亡吗?

可以想象,假如这本书真得是在天风四世皇帝的授意下所著,则其所谋的确深远。

秦仪后来,据说是死在当时的四世皇帝手中。因为他很愤怒秦仪将这本书广为传播,帮助其他国家强盛,并造谣污蔑天风将亡。但是碧空晴指出,这肯定是一个阴谋,其用意就是让各国君王更加重视这本书。事实上,除了深受其害的止水,天下不读此书的君王少之又少。他们或许可以不相信其中的某些论调,但是对其独特的见解,渊博的学识,历历道来的各国历史和充足实例以及精辟的分析却不能不叹服。而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不受此书的影响,就难上加难了。

碧空晴指出,这本国论,其实就是天风人蓄谋已久的文化战。他们通过这种文化战,让他们的敌人接受被动保守的治国观念。同时,使用大量的钱币买通各国重要官员,推行此书。

但是天风本国,却在严禁此书的传播,继续他们武威昌盛的理念。

“原来是这样。”浅水清微微点了点头。

一场胜利的战争,或许可以为自己的国家带来显而易见的好处,但终归是有限的。但是一场影响深远的文化侵略,却可以让许多国家不战自溃,其影响巨大,后果严重。

军事战争的好处,在于其效果可以立竿见影。但是战争是双刃剑,一旦输了,其付出的代价也是可怕而巨大的。

而文化战则大大不同。它或许需要几十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来体现出来,但却是笔一本万利的生意,且包赚不赔。

其付出的代价小不说,其收益也是可以长达数十年上百年的。

这个人,就靠一本书,兵不血刃地化解地了周边诸国之扰,为天风人的后期军事行为奠定了坚实基础,对天风人来说的确是贡献良多。就算浅水清一口气拿下了三重天,在秦仪的盖世之功面前,也只能自叹不如。

“既然这样,为什么孤正帆最终还是出兵了呢?”浅水清问道。

碧空晴回答:“为了让孤正帆出兵,羽文柳被迫答应了惊虹人五个条件。”

羽文柳,就是现在的止水国主。碧空晴既然入了天风军,也就直呼其名了。

不等浅水清问他,他就继续说道:“一:惊虹人出兵之后,止水人也要跟着出兵。但有所下,皆归惊虹所有。二:割让止水人一省领土。三:止水人必须拿出五百万两白银酬军。四:开放海路通关之权。五:将羽文柳最心爱的女儿临海公主,嫁给孤正帆的儿子,孤远影。”

这五个条件,是典型的丧权辱国的条件。

难怪孤正帆明知天风人的强大,却也要兵出寒风关,与天风人硬碰一场。

世人舍命不舍财,确有其道理。

浅水清不由叹息:“可惜啊,他还是晚了一步。如果他在京远城被下之前就进攻,或许,止水人就真得可以无忧了。而止水,最终也还是被我们打得无力出兵。”

碧空晴怅然道:“这还不都是因为羽文柳不舍他那最小的女儿,拖拖拉拉所致。”

浅水清差点没喷出来,他惊愕的看着碧空晴:“你是说,羽文柳最舍不得的不是他一省领土,不是他海路通商之权,不是那五百万两白银,而是他的一个女儿?”

碧空晴晒笑:“这就是为什么我情愿跟着你当一个小小哨官的原因。我受够了无能的主子。哪怕是当个兵,也要跟一个有本领的人。浅将军,你可莫要让我再失望一次。”

浅水清一时为之愕然起来。

他呆滞了好一会,终于说道:“我不知道我自己是个怎样的人,不过我想……我知道孤正帆是怎样的人了。听说他在惊虹的地位和抱飞雪相仿。呵呵,可惜了,止水国势虽弱,却至少还有抱飞雪这样的人才。而惊虹人……国势或许较强一些。但是统兵大将嘛,其目光短浅,贪婪心重,且竟敢纳邻国公主给自己的儿子,可见其骄横跋扈,仆强主弱。他若早出兵,我会佩服他目光远大。他若不出兵,我也会佩服他不受利益趋势。可他偏偏在一个最不该出兵的时候出兵了……比起抱飞雪,孤正帆差得太远了。所以,我至少不用担心烈帅那边。此次暴风军团转战西南,如无意外我军必胜。”

那个时候,碧空晴呆呆地想:这个世上……真得不会有意外吗?……

让碧空晴离开后,浅水清吩咐狗子去给他找本秦仪的四极游记和国论。

他很希望能进一步了解一下这个人和他的两本名著。

四极游记到是好找,天风人未禁此书。国论就有些难觅了。狗子这小子聪明伶俐,找遍孤星城各地书商,竟然还真让他在其中一户书商的家里找到一本藏本。

当时那书商吓得不轻。狗子只是轻轻一句:“此书为禁书,我就先没收了。你要是不想倒霉,就别到处张扬。”

这件事就算掩盖了过去。

当天晚上,浅水清在进入这个世界以后,做了他有生以来第一次认真看书的行为。

那天,他花了一夜时间,将两本书终于全部看完。最终他只能掩卷长叹。

不可否认,秦仪的确是个天才人物。

为了推行他的德治观念,秦仪在他的书中博采百家之言,历数古今。

秦仪在他的书里,批评法天下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法为死物,不可治活人。天下法理,因时因地而易,从无一法可治百年。

为此,他一再举出观澜数千年的国家历史来进行证明。

实际上这句话,他说得的确非常有道理。历史上也的确不会有一套法律,可以延续几百年不变。

聪明的人,会因此而想到成立立法制度,因时因地而变。但是秦仪却因此而全面否定法天下的理念。当你同意了无一法可治百年的论调后,你在很大程度上,也就会同意他所说的仁德不变,千年可用的说法了。

说白了,人人都在羡慕蜘蛛,可结一网而待百年。

却从不知蜘蛛也是夜夜结网的。

这其中,不举兵事,以农为本的政策,投百姓所喜;德治天下,一劳永逸则恰投君王所好。这种上下讨好的论调,正是秦仪《国论》成功的根本所在。

其结果就是,即使他在自己的书里打自己巴掌,主张废武力弃兵事刑法的同时,却又抛出战论一篇,议论天下战事,劝诸国消极备战,典型的自相矛盾。很多人却对此视而不见,反将其奉为辉煌巨著。称其言必有物,学识渊博,虽不好战而擅战。

这让浅水清几乎要笑掉大牙。

不过凭心而论,秦仪的四极游记真正是件好东西。秦仪早年游历天下,是典型的旅游家。他书中记载的很多地方,连同样曾做过游历的浅水清也没去过。很多当地民风民俗也是他闻所未闻的。相比四极游记,他的国论如果仔细分析的话,其实是破绽处处。

他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这个人的嘴皮子太厉害了。

他去的地方多,读的书多,随便说几句话,都能引经据典出实证来证实自己的观点。他的四极游记就象是专门为论证他的观点而存在的,其用意不言自明。

这个时代并不是一个怀疑论的时代,上位人不会喜欢下人动不动就怀疑自己。

浅水清或许是这个世界唯一能用冷静分析的眼光看待这一切问题的人。

他不象止水人,对这本书抱有偏见,也不象其他各国君主,将它捧为至宝。相反,他仔细推敲,反复琢磨,还真让他领会出不少东西来。

秦仪在很多时候为了证明自己的理论,所举出的例子虽然存在,但是浅水清终于还是发现。这些例子本身的存在,都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他们其实属于个例,而非常例。而秦仪,就是用这些个例来证明了自己,从而也说服了所有人。

所以,浅水清到是很快就明白了这其中的诀窍所在。

“天下能言善辨之士,道黑成白之人,大概就数此人为最了。”浅水清微微笑着,终于合上了手中的书。

一个人,之所以会有所谓的仰慕别人,往往就是因为对方做到了自己做不到的事.

这刻,浅水清对这个秦仪也是仰慕佩服不已。

他悠悠想道:倘若秦仪没有被皇帝赐死的话,那么如今这个老头,应该还有很大的可能活在世上。

算算年纪,他今年该七十岁了。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