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六章 考场大魔王的发挥,就是一个字——稳!

一系列礼节之后,赵祯坐在御榻上,众士子则在内侍的引导下纷纷落座,正式开始考试。

殿试的题目,最初为一赋、一诗,太宗年间改为一赋、一诗、一策论。

今科的题目,赋为《圣有谟训赋》,诗为《南风之薰诗》,策论为《执政如金石论》。

看起来花里胡哨的,其实大家一听就懂,都是标准的应试题。

赋的题目,出自宋真宗的一首诗词,“圣有谟训,诒谋燕翼。奉天酌祖,万世维则”,意思圣君有睿智的谋略,赋予万世的庇佑,这架势还不明白么,专门吹皇帝。

诗的题目,出自《南风歌》,相传为尧舜所著,“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既赞美,又祈盼,核心思想是上古先贤为民着想,以民之忧为己之忧,这架势不用说,讲爱民的。

最后的策论,执政如金石,还算有些意思,可以根据切题的不同,引申出不同的答题思路,不单单是心如金石,意志坚定一种。

当然,往往是这种题目,会让自忖才高八斗的士子,开始放飞自我,非要写出与众不同的文章,让天子见识自己的才华,结果犯了忌讳,触了龙颜。

所以此时此刻,就连公孙策都沉下心来,反复告诫自己不能大意。

这个年代的殿试,并非全部录取,还是有落选可能的,但这种落选一般情况下是发挥太过失常,亦或是自己作的,踏踏实实答题,千万要注意忌讳,不自作聪明,即便殿试文采表现得比较平庸,也顶多是名次靠后。

到了这一步,公孙策也给自己定一个目标,保住倒数第三的位置,发挥一定要稳定啊!

如他这般只求榜上有名的不在少数,但也有不少希望进步的,盼着能写出一篇佳作,即便不高中头名,最好也能位列前十,让官家亲自阅卷,记住自己的名字。

还有的人则奋笔疾书,求一个快字,通过早交卷,来吸引注意力。

这并非突发奇想,要知北宋初年的殿试,录取状元的衡量标准,谁先交卷是一大关键。

赵匡胤认为,士子先能漂亮地答完卷子,就证明士子才思敏捷,因此“每以先进卷子者赐第一人及第”。

由此还发生过趣事,两個考生同时交卷,文的不成,上演武行,打赢后的成了状元,被戏称为“手搏状元”。

此人叫王嗣宗,还有一件壮举,就是皇城司在地方查探,被他抓了起来,械送京师,并直接给赵光义上疏,“陛下不委任天正贤俊,猥信此辈以为耳目,臣窃不取”,脸打得啪啪响。

王嗣宗六年前病逝,当年的手搏壮举已成绝响,但如果能又快又好地答完试卷,也有机会博得官家和众考官的瞩目。

所以一个时辰不到,已经有士子开始交卷,然后人越来越多。

考官将他们的卷子优先封弥,请示官家,如果官家愿意批阅,也会挑选几份,亲自批阅。

但此时赵祯的心思,都在坐在最前面的那个人身上,只是轻轻摆手。

别说他了,就连众臣子都时不时侧目,希望看看这位的反应。

毕竟如此多的士子交卷,对于省元来说,或多或少也有些压力吧!

然而这一观察,倒是有些理解,官家为何刮目相待了。

众士子是跪坐在蒲团上的,尤其能展现出书写时的身姿,不少人起初还能保持肩背挺拔,但写着写着,平日里的习惯就出来了,有的视力不太好的,更是恨不得把头凑到桌案上,那弯腰驼背的观感十分不好。

有了这些对比,愈发凸显出为首的狄进,肩张背挺,身如苍松,始终如一,专注的眼神显得熠熠生辉,对于后面的交卷动静充耳不闻,注意力全部集中在答卷上。

单是这番沉着镇定,就令不少官员暗暗点头,连吕夷简都不得不承认,这位的仪态无可挑剔。

狄进没有急赶着交卷,也没有特意拖到最后一名,就是正常答完,检查完毕,确定没有任何犯忌讳的词句后,就起身交卷。

赵祯眼睛一亮,本想立刻调阅试卷,不过想到来时,先生晏殊的刻意关照,倒也摆了摆手。

卷子依旧糊名,走正规流程,与今科三百多名士子竞争。

狄进交完卷后,大概又过了半个时辰,在午时之前,所有的考生都已交上试卷。

又到了考官阅卷的时候。

流程还是差不多,唯一的不同是,此番阅卷出来的结果,尤其是前十名的卷子,要交给官家亲自审阅。

毕竟名义上,赵祯才是这场考试的主考官,但他一个人不可能看得了三百四十多份卷子,只能取个巧。

而这个审阅,基本上会改变前十名最终的排名,尤其是状元的归属,往往也是依官家喜好定夺。

所以考官们的综合评价只是仅供参考,不是最终结论,却能基本衡量出士子在这场考试中发挥的水准。

终于,当八份要么答得实在太差,要么写得太嗨,甚至犯了忌讳的卷子被挑出,摆到一旁,剩下合格的答卷由高到低排好,最前面的十份单独列出,殿试的初步排名也由此决定了。

弥封拆开,前十名揭晓。

王尧臣第一,狄进第二,韩琦第三,赵概第四……

考官们面面相觑,为之诧异。

吕夷简则心头一喜,此子终于在层层重压下,发挥失常了?

然而等看到卷子后,他的心又是一沉,愈发郑重了起来。

不是发挥失常,而是一如往常。

由于对方得了解元和省元,答卷公之于众,他特意让宅老将之誊抄下来,在府中仔细看了一遍,得出的结论是四平八稳,宁可藏拙,也不出错。

但解试和省试如此,很难说殿试会不会飞扬一次。

毕竟官家的态度简直有目共睹,很难有人能经得住这等圣眷,还不施展浑身解数,写一篇佳作来,以成一段君臣相得的佳话?

结果还是这种风格,没有一丝改变。

单看这份答卷,根本不像一个年仅十七岁,第一次参加科举的年轻士子,反倒是年过三十,经历过至少三届科举磨砺,前两次折戟沉沙,痛定思痛,因此稳得一塌糊涂的那种。

也正因为这样,才会被众考官排在第二位,将王尧臣排在第一位。

两者作答这些应试题目的水平,其实不分高下,但王尧臣明显透出一股被限制的才气,而这位就显得过于沉稳,考虑到国朝状元还是要看才气的,才会有这样的排名。

说实话,大部分考官甚至以为王尧臣的答卷是狄进写的,才会作此评判,有些事情他们也听说了,希望成全一位士林声名极佳的三元魁首。

哪里知道,有官家赏识,居然还写这么稳?

你比我们都沉得住气啊!

所幸这只是小小的插曲,结果不会有什么改变。

当十份答卷核实完毕,送往赵祯处阅览,所有人都知道,第一名和第二名要换位置了。

还真不是一味的偏爱,因为单就水平来说,这两份答卷不分伯仲,给哪位当状元,都是合理的。

“三元魁首么?”

“此子已得官家圣眷,真要再有这等天下士子无不羡之敬之的荣誉,来日一飞冲天,难以遏制……”

吕夷简自然不会作无用的诅咒,更无法干涉众考官的评判,只是偶尔回头之余,还是忍不住望了一眼后宫。

如今能一言改变此人前程的,国朝之中只有那一位了!

……

“要改名次吗?”

刘娥没有驾临广政殿,作为执政太后,她此番并未出现在新科士子面前,但依旧能影响排名。

哪怕官家决定今科状元和两名榜眼是谁,在唱名之前,还是要交予她御览,而上一届就是这个时候,她改变了宋氏兄弟的名字,将哥哥宋庠排到了首位。

此时刘娥的脑海中,真的思索着,自己要不要压一压?

不用压得太厉害,榜眼便可,不是状元,也非三元魁首,但依旧前程似锦。

只是官家目前的态度不定,她不希望与之激化矛盾,可一味妥协退让,也绝非好事,反倒显得自己心虚。

同样的,对于那位不受掌控的臣子,到底作何态度,她也有些复杂的感觉,少有地迟疑起来。

这份迟疑,直到阎文应匆匆行到身后,带着压抑不住的激动情绪前来禀告:“圣人,李顺容之案,真相大白了!”

面对呈上的案卷,厚厚的一沓,刘娥先是有些诧异皇城司办事什么时候这般细致了,然后看着看着,脸色也变了。

怪不得这么厚,孙允宗的供词,皇城司的审问,与之前开封府衙记录在案的众多案卷口供,统统对上!

京师内竟潜藏着一个辽国谍探组建的“金刚会”,那些谍细更早早在先帝驾崩时,与八大王有了联络,承诺其谋朝篡位!

那么多的供词,刘娥不厌其烦,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思索片刻,确定并无疏漏,谋害官家生母是辽国的挑唆,赵元俨也全程知晓,绝无半分冤情,缓缓起身,泪水逐渐充盈眼眶,颤声道:“国朝出了这等丑事,是老身疏于管教之过啊!九泉之下,老身有何颜面,再见先帝?”

阎文应和周遭的宫妇先是一怔,然后如梦初醒,齐齐跪下,也开始拼命挤眼泪,哭得声泪俱下:“圣人保重圣体啊!”

刘娥泪水滴滴垂落,表情中带着几分恨铁不成钢的万念俱灰,待得气氛到位了,开口下令:“请官家,招两府重臣,至垂拱殿!为了国朝安定,除此大恶,不可有半分拖延!”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