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五章 见太子(三)

郭致远早知道要说服朱常洛没那么容易,只得继续忽悠道“微臣之所以想在东蕃开府建衙正是为了太子殿下您啊,想必太子殿下也知道如今国库已经十分空虚,便连支付边军军饷都有些艰难了,若是到太子殿下继位之时,只怕情况会更加糟糕,且如今福建沿海倭寇肆虐,佛郎机等蛮夷之国虎视眈眈,若是太子殿下继位之时趁机作乱,太子殿下初登大位不好轻动兵戈,岂非让太子殿下为难微臣若在东蕃开府建衙可保福建沿海安宁,更可为朝廷奉献税银,充盈国库,不正是为太子殿下分忧吗”

朱常洛听郭致远这么一说也微微有些心动,不过他也不傻,万历皇帝现在才四十多岁,他不知道还要熬多少年才能继位,而且以万历皇帝现在对他的态度,他能不能顺利继位都还说不好,自然不会被郭致远画出的大饼给忽悠住,而且郭致远对他的拉拢一直含糊其词,让他很是不悦,如果不是顾忌郭致远已经见过万历皇帝,此时杀了郭致远不好向万历皇帝交待,他只怕就要向郭致远下杀手了。

想到这里,朱常洛彻底没了继续和郭致远交谈的兴致,拂袖站起来冷冷地道“父皇青春鼎盛,英明神武,何需本宫忧心再说父皇向来不喜本宫参与国事,本宫若是在朝议时帮你说话,不但帮不了你,还会惹得父皇不喜,且此事太过匪夷所思,朝议之时朝中大臣必定反对,此议多半通不过,此事休提,本宫言尽于此,你好自为之吧”

郭致远见朱常洛已经开始逐客了,知道自己再不下猛药不行了,便壮起胆子朝朱常洛拱手行礼道“太子殿下,微臣斗胆请问太子殿下可知为何圣上一直对太子殿下不喜吗”

这就是揭朱常洛的伤疤了,朱常洛是万历皇帝酒后偶然临幸宫女王氏所生,万历皇帝深以为耻,以至于按宫中惯例皇帝临幸嫔妃之后应该赐予的信物都没有赐予,试图隐瞒此事,哪知那王氏却一次就有了身孕,当时万历皇帝还没有子嗣,一直牵挂此事的李太后闻讯大喜,令太监查皇帝的内起居注确认王氏怀的是龙种,这才逼得万历皇帝不得不捏着鼻子承认此事。

万历皇帝既然是在这种极端不情愿的情况承认了此事,自然不会对朱常洛有什么好脸色了,甚至还称他为“宫人子”,后来为了立朱常洛为太子一事,万历皇帝和朝中文官集团耗了好多年,最后迫于压力不得不立朱常洛为太子,这也让他一腔怒火无处发,对朱常洛就越发不喜了,这一点几乎是满朝皆知的。

朱常洛自己也深知这一点,为此十分自卑,郭致远这样问正捅在了他的痛处,顿时脸色大变,再也掩饰不住心中的杀意,指着郭致远怒斥道“放肆郭致远,你当本宫真不敢杀你吗”

郭致远早已料到朱常洛会是这样的反应,所以面对杀意凛然的朱常洛毫不畏惧,哈哈大笑着连连摇头道“果然太子殿下不明白圣上不喜太子殿下的真正原因啊太子殿下可是觉得圣上是因为太子殿下乃是宫女所生而不喜,非也,非也”

朱常洛被郭致远笑得一愣,强压怒气冷冷地道“那你倒是说说父皇为何对本宫不喜”

郭致远早已想好应对之词,不慌不忙地分析道“若是太子殿下未被立为太子,圣上对太子殿下不喜自然是因为太子殿下的出身,所以太子殿下之前韬光养晦,不参与朝政,以免惹得圣上不喜自然是对的,但如今太子殿下已被立为太子,太子殿下再如此这般便是错了,因为太子殿下已经不仅仅是圣上的皇子,更是未来的国君若是太子殿下还是如过去那般唯唯诺诺,不敢对朝政发布任何看法,圣上又如何放心将皇位交给太子殿下呢又怎么会喜欢一个毫无魄力、胆略、见识的未来国君呢所以太子殿下越是如此,圣上便对太子殿下越是不喜啊”

听郭致远这么一分析,朱常洛眼中精光一闪也被深深地触动了,万历皇帝在他心目中的形象实在太可怕,以至于他在万历面前总是一副战战兢兢大气不敢出的样子,已经形成习惯了。这就好比现实生活中一个严父和一个不争气的儿子,儿子因为畏惧父亲在父亲面前总是一副呆若木鸡一言不发的样子,父亲自然是越看越火,不但不会因此而产生怜爱之心,反而会越发的不喜和严厉,从而让父子关系变得越发糟糕。

郭致远一看朱常洛的表情就知道他已经有所触动了,连忙趁热打铁道“如果太子殿下始终不敢对朝政发表意见,那圣上肯定会担心将来太子殿下继位之后会被朝中大臣左右,导致皇权削弱,只会对太子殿下越发不喜,而此次朝议正是太子殿下改变您在圣上心目中印象的最好机会方才太子殿下也说了,朝议之时朝中大臣必定会极力反对,若是太子能力排众议,促成此事,不仅可以展示太子殿下的远见卓识和治国之才,更可以让圣上看到太子殿下的胆略和气魄,不用担心将来太子殿下继位之后会被朝中大臣左右,如此圣上才能放心将皇位交给太子殿下继承啊”

给郭致远这么一分析,朱常洛也彻底醒悟了,自己一味地在万历皇帝面前装老实固然能减少万历皇帝对他的忌惮,却也让万历皇帝对他越发失望,越老实的皇帝越容易被朝中大臣架空,万历皇帝怎么能放心把皇位交给他呢

不过朱常洛并没有因为郭致远的点醒对他心生感激,反而对他越发忌惮了,他看不破的问题郭致远却看破了,他怎么能不忌惮呢便冷冷地瞟了郭致远一眼,用手指点了点郭致远冷笑道“你倒是打的好算盘,几句话便想让本宫为你冲锋陷阵,你坐收渔翁之利,本宫还有自知之明,朝中大臣若是集体反对,便是父皇也难力排众议,一意孤行,更何况本宫”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