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科学社的大会结束后,李奇维在上海停留了半个月的时间。
这期间,他与国内的各界人士相互交流,探讨民族未来和国家崛起。
同时,一场新文化运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
李奇维的熟人,周豫才、李乐亭等人全都加入其中。
这场反传统、反文言的运动,在国内文学艺术界掀起了巨大波澜。
在李奇维的指示下,华夏科学社也公开发文,宣称坚定支持新文化运动。
改用白话文,更有利于科学技术在国内的传播。
华夏科学社顿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这一刻,人们才发现,这个不声不响成立的科学组织,其社长竟然是大名鼎鼎的李奇维教授。
所有人都对科学社充满了好奇。
一文学一科学,两大领域的同时爆发,预示着华夏的巨大变革。
李奇维在与任鸿隽等人商议后,决定开放华夏科学社的荣誉社员体系。
即,凡是非科学领域的社会名流,都有机会收到华夏科学社的邀请,成为荣誉社员。
荣誉社员并不需要参与科学社的具体工作,但是他们要发挥各自的影响力,为社团扩张社会网络和资源。
如此,可以达到双赢的局面。
很快,就有几位大佬加入其中,为科学社增添了新的活力。
看到华夏科学社稳扎稳打,走上正轨后,李奇维也终于放心下来。
接下来的事情,他就可以交给任鸿隽等人了。
1915年10月23日,李奇维坐上了南下广州的轮船。
他要在返回婆罗洲之前,去广州的家乡看一眼。
而且第一届国际物理学奥林匹克竞赛的华夏代表团,就在广东大学进修。
李奇维虽然秉公执法,保持中立,但不代表他不可以去看望和鼓励这些学生。
轮船在走到一半靠岸补给时,李奇维在报纸上看到了今年诺奖的最新消息。
欧洲的战争虽然给各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是偏居一隅的瑞典保持了严格的中立。
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仍然延续一年一度的诺奖评选。
李奇维翻看报纸上的信息,这是科学社旗下的科普类报纸。
如今在华夏沿海一带的大城市,几乎都有销售。
当然从销量上看,和《申报》这种大报纸还是没法比的。
没办法,科普类报纸上总不能连载小说和段子吧。
所以,目前科学社的报纸,主要的受众还是精英和进步人士。
今天是最新一期,上面详细记载了本次诺奖的最新消息。
本来李奇维是没准备细看的,反正和记忆中应该差别不大。
但是,当他看完后,脸上的表情极度震撼。
“我竟然获奖了?”
只见头条上,消息如下:
1915年物理诺奖:亨利·布拉格、劳伦斯·布拉格(布拉格父子)。
获奖理由是:用X射线对晶体结构的研究。
1915年化学诺奖:维尔施泰特。
获奖理由是:对叶绿素的研究。
1915年文学诺奖:罗曼·罗兰。
获奖理由是: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时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
以上是真实历史中的获奖情况。
然而此刻,今年原本空缺,没有颁发的和平奖,却赫然在列。
1915年诺贝尔和平奖:布鲁斯·李!
获奖理由是:在战争期间的大量人道主义工作。
哗!
这一刻,饶是以李奇维的心态,也不淡定了。
没想到自己之前的行为,竟然打动了诺奖委员会。
他之前可是从来没有往这方面去想。
到了他这个层次,所谓的诺奖已经属于锦上添花的东西了。
哪怕再得好几个,那也只是增强他的传奇色彩。
普通人会觉得非常牛逼。
但是在科学领域,大佬们只会感叹:诺奖是在蹭布鲁斯教授的光。
当然,获得诺奖总归是一件好事。
不过,李奇维忽然想到,他怎么没有提前接到瑞典方面的通知啊。
按照以往的惯例,获奖者才是第一个知道获奖信息的。
不可能像现在这样,本人还得从报纸上才得知自己获奖了。
看来战争确实对诺奖产生了很大影响。
这一次估计是直接公布名单。
也能理解,现在是战争期间,要想找一个人可不容易。
而且很多地方的电报都被管制起来了。
瑞典那边就算想通知到本人,也有心无力。
所以干脆直接公布了,也算是特事特办了。
这时,王正阳兴奋地跑来,大声笑道:
“校长,您又获得诺奖了。”
霍秀亭在一旁也很开心,这种非科学类的奖,他还是可以明白的。
“少爷,你太厉害了。”
李奇维摆摆手,感慨说道:“哎,我情愿没有获得这个奖啊。”
“和平奖,和平奖,那就意味着和战争有关。”
“我倒是希望这个奖永远也不会颁发。”
“那就说明世界永远太平。”
李奇维幽幽的声音,让王正阳和霍秀亭心中敬佩。
他们感受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大爱。
眼前这个男人,他的胸怀就像外面的大海一样宽广。
不过,李奇维虽然不在意,但是这一届的诺奖,还是在国际上掀起了轩然大波。
因为本次得奖的,几乎都是话题人物。
首先是布拉格父子的物理诺奖。
父子同时被授予诺奖,这在已经颁发了十几届的诺奖里,绝对是独一例。
一时间,布拉格父子的名气如日中天。
因为这件事太具有传奇色彩了。
但是很快,就有人对此产生了质疑。
“啧啧,我怎么感觉是老布拉格故意带上自己的儿子啊。”
“小布拉格今年才25岁,他应该是除了布鲁斯教授外,最年轻的诺奖得主了吧。”
“可惜我没有一个教授老爹啊。”
面对这样的质疑,布拉格父子并没有出面澄清。
如今,老布拉格正在伦敦大学学院当物理学教授。
此外,他还秘密为英国政府服务,参与潜艇探测的研究。
德国的潜艇给英国海军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这种神出鬼没的海底武器,让盟军海军吃尽了苦头。
所以,英国正在想办法,开发出能远程探测到潜艇的技术。
卢瑟福、老布拉格等一大批国内的科学家们,都被邀请参与研发。
所以,现在老布拉格的眼里只有军方的工作,哪里还顾得上解释诺奖的事情。
至于小布拉格,目前已经是剑桥大学的讲师了。
虽然他获得了诺奖,但依然是物理学领域的小辈。
在他父亲都没有发话的情况下,不可能第一个上去撕逼。
汤姆逊找到他,对他说:“不要多想,那都是不懂物理学的人在造谣。”
“连布鲁斯教授都夸过你,天资聪颖。”
“你要有自信。”
“你觉得要是换个普通人,能取得玻尔那样的成就吗?”
小布拉格这才解开心结。
玻尔的成果,几乎也是在布鲁斯教授的指导下完成的。
但是小布拉格自忖,换成他,即便有指导,也想不出如此匪夷所思的量子模型理论。
所以,个人能力永远是最关键的。
但他毕竟年纪轻轻就突然获得如此荣誉,面对质疑说不在意肯定是假的。
这时候,导师汤姆逊就像一位智慧的长者,开导他,让他认清自己。
“我这点成就跟布鲁斯教授比起来又算什么呢?”
“要是连这点质疑,我还要亲自去解释,那也太侮辱物理学了。”
是的,在小布拉格看来,他和父亲的成果最多排在第三梯队。
远远无法和相对论、量子论相比。
因此,小布拉格放平心态。
他要把精力全部花在物理研究上。
只有真实不虚的成果,才是回应质疑最好的武器。
第二个话题人物,则是罗曼·罗兰。
战争期间,这位大文豪发表了多篇文章,抨击战争。
甚至言辞激烈,得罪了自己的同胞。
很多法国人都对罗曼·罗兰非常厌恶,骂他是国家的叛徒。
然而现在,对方竟然获得文学诺奖了。
这瞬间就很尴尬了。
现在哪个国家不把本国的诺奖得主当宝贝供着。
这是巨大的声望和影响力。
对于提升国家软实力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就是这样的大佬,在之前,却被本国人破口大骂,甚至连家都不敢回了。
一时间,众人想到了当初的居里夫人事件。
诺奖果然是舆论大杀器。
什么事情碰上它,气势就弱了三分。
而且,从中也可以看出瑞典对待诺奖的严肃性。
他们给罗曼·罗兰的获奖评价是纯文学性的,完全不提对方在战争上发表的观点。
这才是真正的就事论事。
也体现出诺奖的专业性、权威性。
至于第三个话题人物,那就肯定是李奇维了。
这一次的和平奖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欧洲爆发战争以后,李奇维接二连三地为呼吁和平做出努力。
他先是说动德国政府,释放爱丁顿一行人。
接着,发表《告全世界科学家书》,成为首个发声的科学家。
用他无与伦比的影响力,让人们清醒地看待战争。
再然后,更是发表惊世之作《虫子》。
在威尔斯等人的推动下,《虫子》成为宣传反战思想的代表作,火爆全球。
最后,李奇维豪捐《虫子》所有的版权收益。
当初预估的是5万英镑,然而如今,经过统计,已经快接近10万英镑了。
如此种种善举,让欧洲所有人打心底认为,布鲁斯教授获得和平奖实至名归。
瑞士日内瓦,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大会上。
现任会长古斯塔夫慷慨激昂地说道:
“布鲁斯·李教授获得今年的和平奖,是对于世界和平事业的一次伟大的激励。”
“他不是政治家,不是和平组织的创始人或者成员,也不是法学家、律师等。”
“但他依然毫无保留地为和平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而且,他还是一位亚洲人。”
“这说明,和平是全世界每一个人的责任。”
“无论他的国籍和职业是什么。”
“甚至布鲁斯教授的国家,还曾经被欧洲的国家们侵略过。”
“即便如此,布鲁斯教授也没有怀恨在心。”
“因为在他眼里,发动战争的人和因为战争而受害的人,是两种人。”
“前者是需要我们谴责的,而后者需要我们的保护。”
“布鲁斯教授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更是一位充满博爱的智者。”
“为了表示对布鲁斯教授的尊重,我已经向大会提出申请。”
“希望在华夏建立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代表处。”
“华夏有句古话,叫投桃报李。”
“我希望,世间所有的善意都应当被善意回应。”
哗!
台下几百人的会场,爆发出惊天动地的掌声,仿佛驱散了战争的阴霾。
很快,各大报纸都转载了古斯塔夫会长的演讲。
李奇维的名字再一次响彻了全世界。
这一次,大家甚至都忘记了布鲁斯教授已经有两个诺奖在身了。
因为和平奖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奖项本身。
当消息在华夏内部传开后,又是引起了轰动。
欧洲各国在华的公使、领事们,都纷纷向政府表示感谢和祝贺。
他们称赞李奇维教授获得和平奖,是华夏开明之风的体现。
华夏正在积极融入国际社会。
老袁更是公开对各国记者表示,他第一次见到李奇维的时候,就看出了对方的不凡。
二者对国家未来,进行了很多的交流和畅想。
“我很想念李奇维教授啊。”
于此同时,李奇维创建华夏科学社的消息也不胫而走,广为人知。
华夏科学社的目标和宗旨,让无数人敬佩和尊重。
这是李奇维带着一群热血青年,试图为华夏的科学事业改天换地。
再加上此前他给国内教育捐款300万两的事情,众人无不感叹:
“李教授真乃圣人也。”
就是在这种举国欢呼的背景下,李奇维终于抵达了广州。
虽然他极力低调,但还是受到了广东省内各界大佬的热情欢迎。
这是一个名气甚至超越了大总统的人物。
对方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任何一个华夏人都比不上。
而广州这里,则是李奇维教授的家乡,也是他起家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