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德国之殇!演讲公开!学界轰动!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

演讲结束后,李奇维一直停留在柏林。

他首先和普朗克讨论两国的科研合作事宜。

如今华夏科学界因为李奇维的存在,已经成为亚洲不可忽视的力量。

德国现在内忧外患,急需寻找盟友。

虽然那些政治上的大事,轮不到他们做主。

但是科学研究方面,二人都是国内绝对的权威,话语权十足。

说起来,两国合作,肯定是李奇维占了大便宜。

毕竟此时德国的科学实力,可能比英国还要强上一筹,是欧洲的科学中心。

华夏一定能从这里学习到无数珍贵的经验。

对普朗克而言,李奇维这次的公开演讲,就是对他最大的报答,也是对德国的最好回应。

至少在目前这种情况下,当世科学第一人的布鲁斯教授,毅然来到德国。

意义重大!

以李奇维此时的身份地位,虽然决定不了很多大局。

但是他的行为,也会被各方解读。

以科学作为缓冲,也许能缓和各国之间的关系。

这对于各国首脑而言,也是乐于见到的。

李奇维在签署合作协议的时候,内心感叹:

“老美就是把德国的科学家一网打尽,才造就了后世的超级大国。”

真实历史上,二战结束后。

M国发动了一项绝密行动,代号“回形针”。

旨在秘密把D国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技术资料等,带回M国。

从1945年到1947年间,M国陆续从D国带走了约1600名技术人员。

这其中就包含了各领域最顶级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

后世M国的导弹、飞机、火箭、航空等事业,几乎都是这批人参与建设完成的。

M国也瞬间从科学二流国家,一跃成为一流国家,后面疯狂发展。

此刻,李奇维则是用一种更温和的方式,汲取德国的营养为己所用。

对于一个国家的科学事业而言,李奇维这种存在,就是数字1。

而那些普通科学家、资深工程师们,则是数字0。

没有李奇维这个1,那国家的科学实力就无从谈起,后面跟再多的0也没用。

但是光有他,也仅仅只能形成1点数值的战斗力。

还比不上一个拿枪的猎户,虽然人家只是个战斗力为5的渣渣。

只有在后面加上千千万万个0,1才能爆发出巨大的力量。

让世界震撼!

真实历史上,正是在钱老回国之后,华夏的军工科研实力才开始突飞猛进。

这就是顶级科学家的领袖作用。

他们不需要会画图纸、组合电子元器件等具体的技能。

而是用自己高屋建瓴的视角,搭建一个国家的整体科学框架。

这才是最重要的。

而李奇维的作用还要超过这些。

因为他知道未来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协议完成后,普朗克给李奇维带来一个好消息:

“布鲁斯,德国国家科学院委托我,想要授予你外籍院士的头衔。”

“希望你不要推辞。”

李奇维闻言,心中很淡定。

看来德国科学界是受到英国皇家学会的刺激,也想抱住李奇维这根粗大腿了。

这个年代,各国对于科学家无比重视。

刚刚结束的战争已经证明,科学家无论在军用、民用领域,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更不用提李奇维这种层次的科学家。

只要他不是公开反对各国或反人类,那就是所有势力拉拢的对象。

哪怕他是一个华夏人。

李奇维轻轻笑道:“教授,我乐意之至。”

“不过,我可能没办法参加荣誉仪式了。”

普朗克笑道:

“小事。”

“到时候我让人把证明文件寄给你。”

告别普朗克后,李奇维又在爱因斯坦的陪同下,参观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

没想到还没进门,就看到哈伯站在门口来回踱步。

此时的哈伯,因为人工合成氨的轰动成果,成为德国最著名的化学家,举世闻名。

而且由于李奇维的原因,对方这一世没有参与毒气的研究。

所以他现在只有“面包圣人”的美名。

战争结束后,不知因为愧疚还是其他原因。

哈伯曾致力于用化学方法,从海水里提取黄金,以此帮助国家支付巨额的战争赔款。

但是海水中的黄金含量实在太少了,所以他的努力只能白费。

不过这种爱国精神,却感动了德国的诸多大佬。

紧接着,哈伯就被选为威廉皇帝化学研究所的所长。

在他的领导下,化学研究所成为世界化学研究的中心之一。

哈伯在研究所内打造了一个毫无偏见、尊重个人独立研究的环境。

他的实验室内有一半的成员,都来自于其它国家。

这让他在化学界获得了巨大的威望和人脉。

此刻,52岁的哈伯依然精力旺盛,一双眼睛炯炯有神。

他当然是为了几天前的演讲而来。

当哈伯看到李奇维的一瞬间,立刻就迫不及待地走上前。

激动的表情溢于言表。

“布鲁斯教授,终于又见到你了。”

说罢,又对旁边的爱因斯坦抱怨道:

“爱因斯坦教授,你可真是害苦了我啊。”

“早知道布鲁斯教授的演讲内容如此震撼人心,我肯定就把国外的会议推掉了。”

“错过了那场演讲,真是我人生的一大憾事啊。”

爱因斯坦尴尬地摸了摸鼻子。

不知道该怎么安慰。

哈伯的抱怨绝对不会是最后一个。

“哈伯教授,你放心,布鲁斯的演讲内容,我已经让人完整地记录下来了。”

“到时候,我会把详细内容整理后,寄送给大家的。”

“毕竟,这场演讲对于化学界来说,太重要了。”

哈伯兴奋道:

“何止是太重要了,简直是颠覆性的改变。”

“从此以后,化学就不再是实验性的学科了。”

“它和物理一样,用理论指导实验。”

“我们化学界最近几天,紧急商量,将会召开一场全球性的学术会议。”

“共同讨论电子壳层模型和化学键理论。”

“化学将会迎来一场爆发式的发展。”

哈伯作为威廉皇帝化学研究所的所长,他主张将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

但其实,这只是他的妥协而已。

因为此时的化学,根本没有所谓的纯理论。

也不像物理,能把理论和实验分割的那么清楚。

所以,哈伯才觉得,与其追求不切实际的理论,还不如多研究和实际生活相关的化学。

比如人工合成氨这样的,虽然用到的化学理论不是很前沿,也就是催化剂、反应条件而已。

但是其能创造的社会价值,是理论无法比较的。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化学理论不重要。

相反,李奇维提出的理论,将拔高化学的上限,使得应用更加无限。

所以,化学家们才会如此兴奋,第一时间就要开会研究。

看着哈伯激动的模样,李奇维微微一笑。

“我相信化学的未来一定是璀璨的。”

忽然,他又想到了另外一件事。

“对了,哈伯教授,我有一个不情之请。”

“希望你能访问华夏,讲授你的人工合成氨技术。”

“我们那里,很需要这种技术。”

哈伯闻言笑道:

“布鲁斯教授,我正要和你说呢。”

“贵国科学社的任社长,之前已经联系我了。”

“我准备忙完最近的事情后,就约定好时间,访问华夏。”

“顺便我还想去一趟科学之城,看看那里发展的如何了。”

李奇维听后满意地点点头,笑道:

“我会让他们招待好你的。”

他最近没有过问国内的事情。

而且来英国之前,他就辞去了华夏科学社社长的职位,由任鸿隽顺势接任。

毕竟他长期不在国内,有些事情,任鸿隽以副社长的身份处理起来有点麻烦。

所以李奇维干脆放权,给年轻人锻炼的机会。

看来对方适应的很不错。

甚至还会主动做事。

而他要做的,就是在大方向上给予支持。

比如哈伯访问华夏这件事,若是李奇维不开口,事情肯定不会一帆风顺。

至少不会达到让双方满意的程度。

而他一开口,那哈伯就算有天大的事情,他也肯定会想办法去华夏。

这就是李奇维现在的影响力。

无数人以他为枢纽,联系在了一起,形成一张巨大的人脉网。

哈伯和李奇维寒暄后,没有久留,直接离开了。

因为接下来他还要准备化学界的会议呢。

这场关乎化学未来命运的会议,是所有化学家现在最重要的事情,由不得任何马虎。

哈伯作为化学领域的大佬,又和布鲁斯教授关系莫逆,自然是众人倚靠的对象。

此刻,爱因斯坦才笑着打趣道:

“布鲁斯,你干脆现在就转行研究化学吧。”

“把物理留给我们就行了。”

李奇维哈哈大笑,跟着爱因斯坦走进了物理研究所内。

所长办公室内。

二人相对而坐,相谈甚欢。

一起回忆当初的点点滴滴。

“布鲁斯,你还记得费德里科这个人吗?”

李奇维笑道:“当然记得,当初就是那小子看不起你和我。”

“说什么犹太人和华夏人,都是下等人。”

爱因斯坦笑道:“他现在已经是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讲师了。”

“上次我去瑞士参加会议,还见到他了。”

“他不仅公开向我道歉,还非要请我吃饭。”

“要是当初没有遇见你,不知道还有没有现在的我。”

李奇维闻言有点尴尬。

内心很想告诉爱因斯坦:没有遇见我,你比现在牛逼百倍。

但很快,他的脸色又变得严肃起来。

因为刚刚谈到的费德里科,让他想起了不好的事。

爱因斯坦见李奇维面色有点不对,问道:

“怎么了,布鲁斯?”

李奇维想了会,还是决定把这件事说出来,让爱因斯坦提前有心理准备。

“我昨天看德国的报纸,有一则最新的消息。”

“一个名为【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的党派成立了。”

“我仔细看了这个党派所宣扬的理念。”

“对你的身份很不利啊。”

“你知道这件事情吗?”

爱因斯坦听后,表情变换不定。

经历过战争之后的他,相比以前更加地成熟了。

他对于自己的处境也有深刻的认识。

现在的德国,有一股反Y主义在盛行。

说是犹太人让德国输掉了战争。

而这个新成立的党派,更是把它当成了宣传口号。

“我知道这个事情。”

“不过目前这个党派的实力很弱小。”

“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吧。”

这也是爱因斯坦很淡定的原因。

现在的德国,虽然战争失败,但是国内的秩序还是没有问题的。

报纸上的内容,或许只是一些别有用心的野心家在拱火。

爱因斯坦还是很相信政府的。

不然他也不会被选为物理研究所的所长了。

至少他扪心自问,为德国做出了很多卓越的贡献。

他不相信自己会面临不公平的待遇。

李奇维心中叹息。

本来确实不足为虑。

但是当某个艺术男加入后,情况就变了。

李奇维这一世主要改变的是科学界的进程。

对于其它方面的影响,暂时很小。

所以,历史还会沿着既定的轨迹前进。

真实历史上,爱因斯坦在1932年被迫离开德国,然后永久定居在了美国。

其后,他在柏林寓所内的所有资料被烧毁,财产被没收。

甚至还被悬赏十万马克的人头。

但是这一世嘛,情况或许就逆转了。

到时候,物理学之神,当世武力最强科学家,婆罗洲之主,布鲁斯·李发话。

“爱因斯坦我保了,谁赞成谁反对?”

“艺术生你最好不要惹我。”

“不然你丫跑到月球,我都能把你打下来。”

李奇维想开了后,也就觉得无所谓了。

随便他们怎么去闹。

这一世,科学的纯粹就由他来守护。

“爱因斯坦你放心,真到了那一天,我的科学之城永远欢迎你。”

“而且到时候我研究出秘密武器,保证谁都不敢放肆。”

爱因斯坦会心一笑,以为李奇维是在安慰他。

在他看来,科学家拥有的是巨大的影响力,但却无法和暴力直接抗衡。

自古以来,无论东西方,“读书人”从来没有掌握真正的话语权。

但是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

仅仅十多年后,当他看到那遮天蔽日的蘑菇云时,惊讶的呆若木鸡。

而现在,他只是笑着附和道:

“布鲁斯,我相信你。”

“你要是变成战争狂人,那肯定谁都无法阻挡。”

说罢,他又拉着李奇维的手,说道:

“走吧,布鲁斯,我带你参观这里,看看比你的量子研究所如何。”

-----------------

1920年3月5日。

李奇维结束了德国访问之行。

临走之前,他受到了德国科学界的隆重欢送。

而就在他返回英国之际,本次演讲的内容也终于全面传播开来。

于是,整个科学界轰动了!

一时间,所有人都被演讲内容之丰富震惊了。

“哦!上帝啊!布鲁斯教授这是要逆天吗?”

“电子壳层模型、第四量子数的线索、重构量子论、化学键理论。”

“这四个内容,哪一个都是震动学界的成功。”

“没想到竟然能出现在一场演讲上。”

“量子研究所这下是名副其实的量子论圣地了。”

“......”

化学界更是犹如掀起了滔天巨浪。

十多位化学诺奖得主,公开发文表示:

“布鲁斯教授的理论,将彻底改变化学的未来。”

“所有化学领域的学者,都需要感谢他。”

至于物理学界,量子论的热度空前提高。

大佬们都感受到一种大幕拉开的压迫感。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

玻尔激动地看着手中的科学期刊,上面登载的正是李奇维的演讲内容。

“老师他一出手就是巅峰啊!”

“重构量子论的魄力太让人震撼了。”

“等老师回来后,我要立刻去一趟量子研究所。”

对于玻尔而言,第四量子数只是锦上添花的东西。

作为量子论的巨头,他没有把这种级别的成果放在心上。

量子论的重构,才是玻尔最关注的。

这些年,随着他到各地讲学,他也越来越有这样的直觉。

这一次,李奇维给了玻尔信心。

量子论和相对论有点不太一样。

相对论虽然很难,但是它的逻辑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从头到尾的推导,都非常丝滑。

而且相对论是纯粹的思想实验,思想理论。

而量子论就诡异很多了。

不仅有量子这样难以想象的概念,还有未被研究的概率跃迁等等。

此外,它和原子结构还有紧密的联系,两者相辅相成。

这些都是需要从底层架构上解释的内容。

所以玻尔觉得,布鲁斯教授可以凭借一己之力创造广义相对论。

但是他绝对不可能一个人完善整个量子论。

这注定是一场天才的接力赛!

需要全世界的顶尖物理学家共同参与。

而布鲁斯教授就是那个领头羊。

玻尔就是对方手下的头号大将!

然而,这一次他却失算了。

第四量子数的重要性,要远远超越前面三个量子数。

可以说,正是因为它的存在,才让物理学家们对于微观粒子的本质,有了全新的认识。

这是一场极度精彩的科学探索之旅。

旁边的科罗尼格此刻表现的异常安静。

他很有自知之明,重构量子论什么的,对于他而言,太遥远了。

根本不是他可以参与的领域。

但是,第四量子数不同。

研究它并不需要多么天才般的头脑。

主要看的是想象力。

科罗尼格自从来到玻尔的理论研究所后,一直主攻第四量子数。

所以,他立刻就从演讲内容中找到了灵感。

连玻尔都没有注意到,他这个学生正在发生什么样的蜕变。

此刻,科罗尼格喃喃自语。

“电子本身的性质?”

“而且还是二值性的?”

忽然,他想到了什么。

“上下?”

“左右?”

“前后?”

“顺时针,逆时针?”

科罗尼格的眼神越来越亮,他觉得自己好像抓住了什么。

但是他的数学不好,不像海森堡那么天赋异禀。

所以,他还需要仔细想想。

这时,玻尔总算注意到科罗尼格的异常,他随意问道:

“怎么了?”

科罗尼格回道:

“哦,没什么,教授。”

“我只是刚刚对布鲁斯教授的内容有了一点想法。”

玻尔“哦”了一声,也没有在意。

他觉得对方的资质确实差了一点,想要研究量子论这么高端的课题,还是吃力了点。

他甚至准备找个时间帮助对方换个研究方向呢。

可惜,科罗尼格要是刚刚说出来,说不定就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荷兰,莱顿大学。

埃伦费斯特绝对是收到演讲记录最早的那批人。

因为他和爱因斯坦的关系很好。

并且他还邀请对方担任了莱顿大学的特职教授。

于是,爱因斯坦每年都会抽一两个星期,专门去莱顿大学讲课。

此刻,埃伦费斯特面对两个学生,笑道:

“乌伦贝克、古德斯米特。”

“你们两人这次想要夺得物理奥赛金牌,恐怕难度不小喽。”

“这个叫泡利的年轻人,有点厉害。”

“年纪轻轻,就对相对论、量子论有很深刻的见解了。”

乌伦贝克和古德斯米特,都是莱顿大学大二的学生。

而且埃伦费斯特很看好他俩,不出意外,二人毕业后,就会成为他的研究生。

所以,他现在就开始指导二人,带着参与一些研究项目。

乌伦贝克比较低调,说道:

“教授,我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的。”

古德斯米特则是充满自信。

“教授,我不会让您失望的。”

埃伦费斯特满意地笑了笑,然后说道:

“为了拓展你们的思维,更好地备战奥赛题目。”

“我本来想找一些前沿物理课题,给你们练练手。”

“这下好了,布鲁斯教授最新的演讲内容就很适合。”

“你们也可以尝试一下,说不定就能找到第四量子数呢。”

埃伦费斯特没想到,自己的无心之举,竟然很快就掀起了轩然大波。

继洛伦兹之后,荷兰物理学界又一次出名了。

谁都没有想到。

接下来量子论的弄潮儿,竟然是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们。

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