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六节德国军队的优点

而且孙立人还学到了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地方,那就是德国人给坦克部队补给全部都是用的履带式装甲车,并没有使用汽车,因为汽车的四个轮子虽然是跑的够快,可要是在没有公路的地方,他们根本就不是那些复杂地形的对手。

往往前面的坦克都已经没有油,或者是没有其他的弹药了,还需要等着后面的补给车队,这就是保安团现在的现状,这一点在人家德国军队当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家把一些履带车改装成了轻装运输车,虽然运输的弹药和能源并不是很多,但是人家能跟上坦克的行进速度,这就变相的增加了装甲部队的作战潜力,这一点是我们必须要学习的。

以往的时候,保安团的军队换装什么武器都是毛远山凭着自己的记忆在前世的一些军事学家发表的言论学到的,可是这个时候就需要在战场上真正的实践一下了,卡车这个东西在华夏虽然是先进的,跟步兵部队配合起来也非常的不错,但问题是跟装甲部队配合的话,他们那个没有能力的前进就是一个很大的短板了。

来的时候,毛远山也给孙立人说了,你只要看到德国装备哪里比较好,对战场上有好处,就得全部记录下来,我们有的话就可以自己制造,我们没有的话就得跟德国人订购,别看德国人这个时候说他们的军队很紧张,各种装备都凑不齐,其实那只是一种假象就是了,专门给英法联军看的,就是麻痹英国人和法国人,让他们以为德国人的实力就那么一点儿,进攻完波兰之后就没有力气再对他们动手了,这样他们才会不管德国人的进攻。

对于德国人这样的谎话估计也就只有傻子才能相信的,只要是你稍微有一点脑子的话,就能够判断出他们的这个话说的有多么的不真实,原来德国的工业实力就是排名世界第二的,虽然苏联人强调他们才是世界第二,但是苏联的那个世界第二水分实在是太大了,并没有其他的国家承认,就跟钢铁来说,苏联的钢铁数目虽然是很大,但问题是炼制出来的全部都是一些次品,那种精品的,直接就没有。

德国人炼制出来的,可以用到各种行业当中,可以用作民用也可以用作军用,这一点也就德国人能够办得到,就钢铁的素质来说,连美国人都赶不上他们,德国人在这里哭穷,会有人相信吗?

而且他们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和奥地利,这两个国家可不是普通的殖民地国家,原来在欧洲也是非常发达的,这两个国家的军事工业生产能力绝对不是提高了德国人1点半点的,捷克斯洛伐克的一个兵工厂,就是整个欧洲最伟大的一个军工厂了,他当年生产的军火能力是法国所有军工厂的总和。

当然了,这些数字全部都被德国人给隐瞒下来了,他们在占领这座兵工厂之后,人为的在冰工厂周围设置了几个爆炸点,然后对外宣传,就说是捷克斯洛伐克的军队自己把兵工厂给破坏了,想要恢复生产还要等很长时间呢,其实这个烟雾也就是英国人和法国人相信了。

美国人的间谍,早就说这是一个错误,早就提醒了法国人,不要相信德国人的谎言,但是天生浪漫的法国人根本就不去追查这个事情的真伪性,在他们看来,现在德国人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呢,就算是发展起来能有多么的厉害了,还不是跟以前一样,最后的结果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所以他们依旧在巴黎灯红酒绿的过日子,也就是因为这样在德国闪击波兰之后,他们的末日也就来了。

在这期间,原本毛远山以为苏联不会跟德国人瓜分波兰了,因为苏联被自己胖揍了一顿之后,不管是综合国力还是国际形象,都已经是下降了很多了,他们现在应该在国内老实的舔食自己的伤口才对,不应该大规模的对外用兵了,不过毛远山还是感觉自己小看了斯大林这个家伙,他还是跟以前一样,派出了几十万的军队,侵占了波兰的东部地区,跟德国人在波兰会师,然后握手把整个波兰给瓜分了。

其实从地图上来说,波兰这个国家也真是够悲剧的,虽然他们有英国人和法国人作为军事盟友,但是距离都太远了,而且在战争爆发之后,英国和法国也仅仅是给德国发送了一份外交照会,要他们48小时之内撤出波兰的领土,除此之外,也就没有什么其他的动作了,在西线英国人和法国人集中了上百万的军队,如果这个时候他们给德国人来一场相应的闪击战,估计希特勒不得不从波兰撤军了,在希特勒的回忆录当中也回忆起了他这一生中最危险的时候,不是他最后被别人攻破首都的时候,而是他冒险进攻波兰的时候,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德国西线部队仅仅是有十几万人,而且大部分都是预备队,如果法国人敢于发动一波突击,那整个德国还真是得回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

可惜的是,英国人和法国人都没有抓住这个机会,他们以为靠着他们薄弱的影响力就可以让德国人回心转意,而且还有另外一个想法,他们想的是德国人在干掉波兰之后会继续的往东发展,继续的进攻苏联,这就是整个欧洲最为好的一场战斗了,可惜的是,希特勒也不是一个傻子。

在没有解决欧洲西部的时候,那是绝对不会进攻苏联的,希特勒也吸取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教训,绝对不可以让德国两线作战,因为那就埋下了一个失败的种子,如果德国本土的纵深够大,人口够多,在全世界范围内点火也都无所谓的,可他还没有疯狂到让德国同时在两线开战犯了威廉二世的错误,那就是对德国人民的不负责任。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