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对峙武关

第207章 对峙武关

却说司马懿大军马不停蹄,即刻出发北上,支援关中。

又派护军戴陵为前锋,率一万众昼夜兼程,一路北上,过了析县,转而向西,沿着秦岭东麓的山间小道,直抵武关城下。

司马懿给戴陵的命令,是尽快通过武关,占据上洛、商县两地,力求控制整个武关道,不能让蜀军捷足先登。

武关道是关中通往南阳的要道,全长六百里,当年秦国开辟此道,从这里屡次出兵楚国乃至六国,为秦始皇统一天下立下汗马功劳。

而刘邦入关中灭秦,走的也是这条路。

不控制武关道,就谈不上支援关中。

戴陵自然明白这个道理,尽管时值寒冬,西北风凛冽,山间道路崎岖难行,士兵早已人困马乏,但他还是命将士们咬紧牙关,努力坚持,以尽快通过此地,为司马懿的后续大军趟出一条路来。

他还不知蜀军此刻的动向,只道商洛地区应该还在魏军的控制之下,直到遥遥望见城头已经插上了汉军的旗帜,顿时大急,急忙将消息报告给司马懿。

戴陵的消息传到司马懿军中时,大军尚在行进之中。

司马懿只是在马车中不动声色地嗯了一声,便放下帘子,继续命令大军前进。

车中,同乘的司马师急道:“父亲。武关易守难攻,如今既已被蜀军攻占,我们当另图良策。即便要强行攻坚,至少也不该在这天寒地冻,将士疲惫的时候前往,可父亲为何却还命大军继续前进?”

司马懿道:“武关乃关中门户,诸葛亮如此聪明之人,岂能不知此地之重要,而放任门户大开?我早就料到,蜀军会占据武关了。而我们这一趟,终究也只是徒耗粮饷,无功而返。”

“父亲既然早就知道了,为何还大起三军,前往援助关中?”

“因为这是陛下的命令。”司马懿道。

“父亲何不上书,向陛下说明原委,何苦劳累三军,做这无用之功呢?”

“要这么干,你父亲我岂能有今日的官爵地位?”司马懿笑道,“我们做朝臣的,最重要的事,自然是帮朝廷和陛下解决问题,但很多时候,问题就是问题,根本无从解决。这时候,该怎么办?”

“儿子愚钝不知。”

“这时候,最该做的,是准确揣测陛下的心思,做出陛下所期待的解决问题的姿态出来。如此,即便事情最终不能成功,但有这个姿态在,陛下也不会怪罪,甚至在心里面还会更亲近你一些。”

“儿子明白了。”司马师道,“陛下登基未久,便失去关陇大片领土,自然会急火攻心,心神难定,以为是上天警示。所以,陛下此时一定希望不惜一切代价,以尽快收复土地,而不考虑事情的可行性。”

司马懿点了点头,一副孺子可教也的表情。

司马师又疑惑道:“可是,听闻陛下催促曹大将军尽快出战,可曹大将军却不听陛下的指令,此刻已经退守潼关,暂时休战了。曹大将军难道不明白揣测陛下的心思的道理吗?”

司马懿翻了个白眼:“蠢儿,曹子丹自姓曹,我们可是姓司马,如何能比?”

“父亲是说,疏不间亲吗?”

“没错。你要时刻记得,这大魏的天下是曹家的天下。大家虽然同朝为官,但他曹子丹是曹家的人,而我们是曹家的臣。千万不能忘了自己的身份。”司马懿道。

“可是,听闻这些日子,朝廷中有不少人都在上书攻讦大将军,骂他不战而退,以至于丢城丧土。陛下也是对大将军十分生气。”

“这些人都是在玩火。玩火者,必自焚也。”司马懿道,“我族中门生故吏,在朝中为官的亦有不少人。这些日子纷纷来信,问我是否趁机落井下石,随朝臣一拥而上,说不定就能扳倒大将军。可我却对他们说,上书的人这么多,不差我们司马氏一家,千万不要轻举妄动。”

说到这里,司马懿嘴角一弯,笑道:“相反,我还亲自上书陛下,说曹子丹是股肱重臣,千万不可听信小人谗言。”

“我也听族中人们说过类似的话。”司马师道,“他们说,先帝托孤四臣,两宗室,两外姓。大司马(曹休)身体不好,常常生病。而司空(陈群)醉心于制度文牍,从不插手兵事。如果趁机扳倒大将军(曹真),我司马氏岂不是一家独大?”

“真有族中之人对伱这么说?”司马懿眉毛一挑,警惕地问道。

“是。”

“不管他是谁。警告他,让他闭紧嘴巴。再敢多言语一句,我司马氏便再容不下他。”

“遵命,父亲。”

司马懿沉吟片刻,又继续道:“曹子丹是个聪明人。如今关中已成败势,又值隆冬,粮草补给困难,退兵暂且休战,是正确的选择。屯兵潼关,也说明曹子丹并不甘心失败,明年还要卷土重来。这种情况下,还能顶住压力,以退为进,殊为不易。”

“陛下也是聪慧之人,虽然现在一时急火攻心,不愿接受关陇皆丧的局面,甚至还会以此迁怒于曹子丹,但若缓过神来,一定还会继续重用他的。曹家太多酒囊饭袋了,不用曹子丹,就真的无人可用了。”

于是,司马懿亲冒风雪,直抵武关之下。

大军装模作样地扎下营盘,对峙了十几天,将士们却每天只待在营中,围在炉前烤火取暖,只偶尔和城中守军互相射射箭,却始终不曾发动一次真正的进攻。

而远在洛阳的曹叡,听闻司马懿不顾天寒地冻,亲临武关前线指挥作战,以坚决贯彻他的支援关中的命令,于是大为感动,下诏书慰问,还派人送上貂皮袄子一件。

而曹叡同时发给曹真的诏书中,却是频频催促其尽快进军长安,并屡次提及其不战而退,言语间暗含讥讽。

曹真心中虽然有气,但始终沉默不语,任由评说。

而直到半个月后,曹休的上书提及了自己的病情复发,曹叡感慨父辈正在老去凋零,而年轻一辈却尚不能撑起朝廷大局。

于是,他终于清醒过来。

冷静思索之下,曹叡重新读了曹真的上书,意识到了曹真的战术才是正确的,是真正站在他们曹氏江山的角度考虑的。

于是下诏,命司马懿撤军,回南阳休养士卒。

同时多次派使者前往潼关,对曹真大加抚慰,以安其心。

至于丢失关陇的责任,则全部归结到张合、夏侯楙和颜斐三人的身上。

夏侯楙和颜斐,当然有责任。

但张合与之同罪,显然就有点过分了。

这没办法,谁让郭淮死了,他还活着呢。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