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胜败之间

第278章 胜败之间

却说廖化奉丞相军令,率八千步骑,绕过嵩山,一路奔向荥阳。

大军翻越少室山、阳城山,经过一昼夜的行军,翌日清晨下山,进入了汴水流域。

再往前行,就已深入敌人腹地,一马平川,再无山川险阻作为屏障。

廖化本能地感觉到了危机四伏,于是不敢大意,放慢了行军速度。

行至午时,距离荥阳已经不远,哨骑传来急报,发现敌军行踪。廖化不敢大意,亲自骑一匹快马,登上附近的一座小丘,用望远镜张望。

果然,见洛阳方向尘土飞扬,似有大队魏国骑兵赶来支援。骑兵的机动性极强,来去自如,最适合在这样的开阔平原执行任务。

廖化军以步兵为主,面对强大的魏国骑兵,当然不敢有丝毫怠慢。急忙命令位于汴水西岸的几营部队迅速寻水浅处渡河到东岸,企图以河道阻拦魏国骑兵的进攻势头。

汴水发源自嵩山,是黄河微不足道的支流,河道并不算开阔,成年人完全可以蹚水而过,但阻挡敌人的骑兵冲锋,却是足够了。

廖化判断,魏军若见汉军已有防备,不好下嘴,一定会先进驻荥阳,依托城池进行防守。

原因也无他,经过之前的几次战斗,魏军已经极度畏惧汉军的“震天响”,绝不会让汉军轻易靠近一座城池的。

然而,魏军却没有如廖化所想的那样行动,他们根本没有向荥阳方向前进,而是直接调转马头,沿河南下,直奔汉军后方。

可看他们的动作,似乎是要切断汉军的后路,甚至于,是想把汉军往荥阳方向逼。

“这是在干嘛?”廖化有点疑惑不解,“司马懿绝不可能弃荥阳不顾,难道……他们还有后续部队?”

看魏军的阵势,这支骑兵足有五六千人。通常来说,骑兵的战斗力远高于步卒,其成本也是远高于步卒,派这样一支强大的队伍来阻击汉军,已经算是大手笔了。

如果敌人还有后军,只能证明司马懿误判了形势,以为诸葛亮是要花大力气进攻荥阳。而实际上诸葛亮给廖化下的命令,是要其见机行事,以牵制敌军,保全实力为主要目标,并不要求攻克荥阳。

故而,随军的军粮带了不少,但炸药等军械却是带的不多。

廖化一面命后部死死盯住魏军骑兵的动向,一面命大军集中精神,缓缓向阳城山方向后撤,指望能寻找一处有利的山地地形,原地扎营防守。

至于荥阳,暂时就不去了。只要敌人不能彻底歼灭廖华军,他们就绝不敢放任荥阳方向空虚。

到了下午,后部已经与魏军有了几次小规模的冲突,互有少量的伤亡,但不多,看来他们也只是在试探。

大军也暂时撤到了荥阳南侧的矮山密林之中,在这样的地形之中,魏军的骑兵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了。

这时,前方哨骑来报,称又发现有大量的魏军,旌旗密布,至少在万人以上的规模,正在从洛阳方向赶来,此时已经到达成皋,估计夜里便能抵达荥阳。

廖化恍然大悟,旋即却是大喜,魏军果然误判了形势,大举出动了。如果能在这里拖住敌军一两万兵马十日,对于丞相的大局战略,一定是极有好处。

于是,廖化当即命大军砍树挖沟,在附近寻了几处有利地形,原地扎下几座营寨,静待敌军来袭。

当天夜里,汴水两岸整整一夜都没有消停,火把闪烁,马蹄声,喊叫声此起彼伏。

廖化不敢怠慢,彻夜不眠,静盯着对岸的动静,同时命士兵们连夜赶工,争取在天亮时将营地建个七七八八。

就这样,渡过了不安却又相安的一夜,第二天天亮之时,借着晨曦的微光,廖化才终于看清了河对岸的情势。

汴水西岸,旌旗密布,长枪如林,一支超过万人的庞大军队,分成十几部,正对东岸的廖化军虎视眈眈。

看到这样的阵势,廖化非但不惧,反而兴奋了起来。

而当他看到敌人军中规模最大的一营,飘荡着字号“司马”的旗帜时,更是仰天大笑:

“居然能引来司马懿这条大蛇亲自出洞,我廖化的面子,还真是不小啊!”

廖化无比兴奋,却也是留了一个心眼,担心司马懿有诈,挂羊头卖狗肉误导我军,于是急忙命侦察骑兵出动,打探消息,综合多方情报之后,判断出司马懿多半是真在此地。

廖化一边命全军加紧备战,同时派出信使,绕过敌军军阵,缘山而行,将所知的情况,尤其是司马懿亲至荥阳的事,迅速向诸葛亮报告。

翌日,在廖化正在浴血奋战,已经连续击退了司马懿大军三次攻势之时,他的情报终于送抵诸葛亮军中。

对于司马懿的行动,诸葛亮实在有点疑惑不解。荥阳是洛阳东边的门户不假,但对于从西边和南边进攻的汉军来说,毕竟隔了一座嵩山,其战略地位并没有那么重要。

如果是诸葛亮自己用兵,一定会只派一偏将率数千人前往,先探其虚实,这才是正确的用兵之道。

司马懿身为魏军主帅,亲自前往,实在是有点用力过猛,令人生疑了。

诸葛亮下了狠心,决定暂时不去支援廖化。而是倾尽全力,攻打伊阙。

毕竟,洛阳才是此次战役的核心焦点,如果洛阳被拿下,战争就将结束,其他什么迷惑敌军的战术也都没有意义了。

令诸葛亮惊讶的是,这一次对伊阙的进攻,却是异常的容易,魏军给的压力,远远不如之前强大。

甚至他感觉,司马懿可能是在放水,或者他本人真的已经不在此地,而换了一个能力比较差劲的将军在指挥战斗。

但当汉军成功突破伊阙外围的几处阵地之后,魏军才终于缓过神来,一支支部队从城中赶来支援,卯足了吃奶的劲,玩命反击。

而当先一军,坐镇中央指挥全局,用望远镜仔细观察,发现这支军队居然也打出了司马的旗号。

“司马懿啊司马懿。”诸葛亮喃喃道,“难不成你还会分身不成?”

诸葛亮做出判断,廖化那边的司马懿,多半是假的,而眼前这位司马懿,更可能是真的。

于是急令吴懿亲率其精锐死士出阵,对这支挂着“司马”旗帜的军队,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伊阙和荥阳两处的战斗,虽然十分激烈,但也都是针尖对麦芒,很难说哪一方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完胜。

而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战斗,却是发生在西边的函谷关。

经过周默的一路爆破,函谷关的关门已经成了废墟,不再有阻隔敌人的作用。

但关后的三座城塞,依然是阻挡赵云军前进的坚固屏障。

曹真正是依托于这三座城塞,才能凭借自己手中的残兵败将,和赵云周旋一二。

经历了连番的大败,乃至于张合战死,洛阳被焚,曹真的意志力非但没有被击垮,反而是越来越坚定,越来越强大。

没有别的原因,只是他认为这些失败,都是自己一个人的责任,所以朝廷的审判还未到达,他已经给自己判了死刑。

既然认为自己已经是个死人,便有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觉悟,也就无所畏惧了。

曹真打了一辈子仗,也从没有像今天这样不要命的战斗过,永远都和一线士兵顶在最前线,亲冒矢石,一步都不后退。

而士兵们也被曹真视死如归的状态所激励,再没有了败军颓丧之气,反而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强大战斗力来,令赵云也不得不刮目相看。

来自邺城的诏书抵达军中,曹真才不得不从战斗的一线暂时退了下来。

穿着浑身是血的铠甲,曹真跪领诏书。

曹叡在诏书中明确表示,洛阳之失,主要在于敌人掌握了新式武器,而魏军猝不及防,并没有责怪曹真的领导责任。

非但如此,还授予了曹真“节制全军”大权,总督洛阳防守的任务。

曹叡口称“叔父”,言曰,想当初,太祖武皇帝和曹家众位优秀的祖辈,南征北战,不避生死,才有了曹氏今日之江山社稷。

如今先人已经凋零,而蜀贼猖獗,诸葛奸猾,连犯我土,乃至洛阳失守,宫室造劫。曹氏江山,已经危在旦夕。

若此时不依靠叔父,朕实在不知道,还有什么人可以依靠了!

曹叡“自家人”的口吻和不计前嫌的宽容,激起了曹真强烈的情绪。

他悲痛万分,涕泪横流,口呼陛下,向着邺城方向长跪不起。

良久,曹真才站起身来,擦干眼泪,重新投入到了前线的战斗中。

至于“总督全军”的头衔,曹真此刻已经并不是十分看重了。

如此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一切权力斗争都要让位于大局。江山是曹家的江山,当然也只有曹家人才真正在乎,才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最为理性的选择。

曹真很清楚司马懿的能力是要超过自己的,站在国家的立场上,让司马懿来守卫洛阳对抗诸葛亮,才是更好的选择。

当日夜里,战事稍稍停歇的间隙,曹真修书一封给司马懿,强调了自己将率军牢牢守住西线,绝不会让赵云进入洛阳,而将守卫洛阳的职责,全权托付给了司马懿。

但当这封信送达司马懿手中时,司马懿却是微微一笑,小心翼翼地将信收进怀里保存起来。

心中暗道:“大将军啊大将军,是你说的,绝不会让赵云进入洛阳,我对大将军的信任,是无条件的。”

却说姜维带着五千精锐步兵,只带了五日的随军粮食和一些炸药,沿着洛阳西侧的熊耳山东麓的山林,朝着函谷关背后前进。

诸葛亮给姜维的任务,与廖化是一样的,见机行事,注意侦查,保存实力,牵制敌人,为赵云的前线战场提供策应。

函谷关到洛阳的距离,远比荥阳要近得多,诸葛亮并不认为,姜维的行军能瞒得过司马懿的侦查。

诸葛亮看重的,是司马懿将如何应对。寄希望于敌人应对策略出现失误,露出破绽来,然后再趁势进攻。

姜维傍晚出发,一路挺进函谷,趁夜色渡过洛水,直抵函谷关背后。

奇怪的是,这一路竟异常的顺利,并没有遇到任何魏军阻拦,甚至连敌人的哨探也没有发现一个。

天色微明之时,姜维已经钻出了大山,抵达函谷关东南方向十里的一片凹地。

放眼望去,西侧是高耸的一条山脉,森林密布,根本无法通行。东侧是连绵的丘陵,十分崎岖难行。

只有北边有一处山口,直抵函谷关背后。

“敌人到底发现了我们没有?”姜维疑惑道。

倘若没有发现,那就太好了,敌人绝对不可能料到会有敌人从背后袭来。

只要突破了前面这个山口,并发射信号弹与赵云部呼应,双方里应外合,即可对函谷关守军造成重创,甚至能够一鼓作气,彻底拿下此地,从而直抵洛阳城下。南军漫长的补给线,也能一举得到解决。

倘若敌人已经发现,为何没有丝毫的动静?难道他们是在山口设伏,等待我们自投罗网吗?

若是按照丞相的指示,此时应当继续躲藏,派人侦查,确保无虞之后,再做行动。

可姜维却是个胆大包天之辈,他脑子里想的,永远是不走寻常路,冒大险立大功,而不是墨守成规。

尤其是在周默和魏延的熏陶之下,更是如此。

姜维用望远镜仔细观察,看到不远处有座魏军哨塔,防守似乎不甚严密,便趁着天色还没有大亮,亲自带领一支小队摸了过去。

这支小队的人,都是精锐之辈,又是放暗箭,又是匕首抹脖子,都没有制造出太大的动静,三下五除二,便将守卫哨塔的一队魏军全都杀死,只留下一个尚自在营房中打盹未醒的小兵。

姜维将匕首抵在小兵脖颈的大动脉上,审问了约莫一炷香的功夫。

“下令全军,突破山口,全力进攻。”

姜维一刀结果了那小兵,同时做出了决定。

直觉告诉他,这个小兵没有撒谎,曹真恐怕还真不知道,汉军已经杀到了他的屁股后面。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