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朝鲜兵卒离开,左安嫌弃的捂着脸,不停的摇着脑袋!
“这帮子大婶,干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剩!这他娘的才打了多久,就想着要老子增援。净做美梦!”
刘京点点头表示认可,团长骂的对,对这种软蛋怂货,就不能太客气了!
“团长,这帮怂货就是该死的鬼,怪不得以前被人打的连连败退。真是丢死人了!”
左安:“闭嘴!一个参谋长,怎么学的一套碎嘴子。比街边的大娘都好不到哪去!。
刘京笑着点头:“团长说的没错!我小时候娘经常跟我说,在我出生的时候,隔壁的王大娘听到哭声,跑过来凑热闹,给我逢了生。那王大娘还别说,那是十里八乡有名的话痨,碎嘴子。死的都能让她给说活了!活的都让她说死求!十里八乡,知道她的人基本上都死了。就她还活的好好的。你说气人不气人!就这样,我啥没学会,从小就是嘴碎一些。不过团长,你也别气,我这人嘴碎,可心肠不坏啊。对你也是忠心耿耿。又听话,打仗冲锋又积极,,,,”
左安扭头瞪着这个,一直在逼逼叨叨的野生的参谋,恨不得一脚把他踢死,咬着牙吼道:“传令下去,一营二营,从朝鲜军队左翼突袭,三营团部从右翼突袭。只能在远处袭扰,不可近战!”
“是!”guwo.org 风云小说网
“团长,现在就进攻,还是在等等?”
“先布置兵力,等那些大婶扛不住了咱们才加入战团!”
“得嘞,团长你就瞧好吧,那些大婶不被杀得哭爹喊娘的,咱们绝对不会多看一眼!”
“记住了,不要近战,朝鲜人的战斗力不行,这弓箭可是不弱的,咱们没必要平白无故的增添伤亡!”
“是!”
刘京骑着马就朝大队跑过去:“一营二营的小崽子们,都跟老子走,去给那些大婶上一课,看看咱们是怎么打仗的!”
“是!”
卫队就这么分成了两队,打算从左右两翼进攻起义军,至于正前方的朝鲜军队,他们连看都懒得看!一帮子大婶,不值得同情!
其实朝鲜军队的战斗力就一直是随缘,不过他们的弓箭手,可是数一数二的强悍。这事在世界上都是公认的。
(说到这里,不得不水几句给大家科普科普,因为某些不懂的人,他会说小作者在胡编乱造!好难的说,不科普有人不懂,要叽叽歪歪。科普有人说太水。真的太难了!)
这首先要从朝鲜民族说起了,确实,朝鲜人之后已经成了农耕民族,而且因为尚儒的原因,中古时期的朝鲜民族给人的印象是比较谦和,但别忘了,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是很近的,在农业发展之前,朝鲜人和女真人差不多,都属于渔猎民族!
既然是渔猎民族,那射箭打猎什么的自然是家常便饭,而且朝鲜半岛地形就是山地众多,很多森林,所以即使是农耕化之后,朝鲜人还是保留了射箭的习俗,《朝鲜史略》上经常有高丽王朝时期,朝鲜军民使用弓箭射击倭寇的记录。
朝鲜民族的这种渔猎民族的成分现在还能在某些地方上看出来,比如说“韩式烤肉”,这便是之前游牧时代留下的饮食方式的一种传承。
16世纪的朝鲜弓箭部队,这可以说是朝鲜陆上部队中极少的亮点。哪怕是步军沦落为不入流的军队,他们的弓箭手也是精兵强将。
朝鲜人的弓箭是很有特色的,就连后来到朝鲜半岛的西方传教士都称赞道: “朝鲜人力大无比、擅长使用弓和箭,他们的弓箭象土耳其箭那样非常小巧。”
而且由于地形原因,在古代朝鲜,弓箭在军事上的用处也非常大,因为朝鲜半岛多山,所以在一些要塞险地修城成了古代朝鲜最重要的防御方式,而守城的时候,自然以弓箭为第一利器,依靠山势,在要塞险地用弓箭杀伤敌人,也是朝鲜军队的主要作战方式。
于是久而久之,朝鲜人的善射就很出名了,在明朝,朝鲜的弓箭“高丽弓”甚至成了精良弓箭的代名词,明代弘治年间(1488年至1505年),出使朝鲜的明朝大臣董越,也曾经在他所写的《朝鲜赋》中盛赞朝鲜弓矢的精巧: 为武所尚者桦皮之弓。弓比华制稍短,然甚发箭。
明代苏州四大才子之一的徐祯卿在诗句中描写弓箭手的诗句,第一句便是 “魏子手挽高丽弓,气满两石开青虹”, 明朝后期成书的《武备要略》中,也出现了一种小巧的弓形,称之为“太平寨弓”,并明确表示,这种弓箭和朝鲜弓有关,也就是仿制朝鲜弓。
于是,弓箭成了朝鲜王朝军队中为数不多的亮点。
一直到现在,韩国都是世界上弓箭文化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而且在运动会的射箭项目上,韩国队也是占据了相当大的优势。说到南棒子,大家的的固有印象大概就是泡菜,跆拳道和整容了。可是大家不知道,弓箭也是棒子的拿手技艺。绝对技压群雄的优势技艺。咱们华夏后世的游牧民族,可能在弓箭方面,都比不过这些棒子。
不过,这一点点亮点并不能掩盖整体的不足,在和日军的作战中,朝鲜人发现日军的单兵装备比他们好太多,而朝鲜人在陆上除了弓箭几乎是一无所长,朝鲜领议政柳成龙曾悲叹道: “吾国军事只用弓箭,未能练就其它技术。” ,最后是依靠明军使用火炮和骑兵才把日本人赶了回去。
当然,朝鲜弓箭兵的表现确实不错,小日本和明朝军队都有相当高的评价。
不过,朝鲜人还是比较善于学习的,在对倭战争中吃了大亏的朝鲜人对日本军队使用的火枪有很深刻的印象,加紧学习,最终学到了窍门,自己也打造了一支不错的火铳兵部队,这支部队战斗力也比较强,使得清朝方面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