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队准备就绪,卫队参谋部,国防部一声令下,近二十万人,直接奔赴战场。
鞑子现在总共也就五万多人,其中可战之兵不过两万多而已。现有的几万卫队他们都打不过了,要是知道大明一次性,出动二十来万人去围剿他们,估计会吓到原地自杀。
这些人去了,目的就是围。四面八方的围起来,围他个水泄不通!不能让鞑子从山里溜走了。
崇祯深除恶务尽,要杀,就得给他们杀绝咯。不然用不了多久,又会有人举着大旗,光复大清!
一整夜,整个北方到处都是前进的火龙。这里面还不乏有几十辆军卡,后面拖着巨炮。整个炮身都用帆布包裹的严严实实。105毫米的大炮,跟现有的红衣大炮比起来,那是妥妥的大高个!除了炮兵,没人知道这个巨物是什么!就是这才让人害怕,毕竟未知才会让人觉得恐惧。
现在崇祯就编了一个炮兵师,就专门训练炮兵,培养人才,不为打仗,就为了有个火炮概论基础。只要能发展起来,以后现代军队改编的时候,把炮兵分过去,配上火炮,就能形成战斗力。
这次派出全师的兵力,拉着一个团的炮,让他们去实战演练,也是为了让大家,能够对火炮有个清楚的认识。也能让卫队的军官多看看,多兵种作战的威力。
算是实战练兵,多兵种协同作战的雏形!guwo.org 风云小说网
“前面的加把劲啊!用力推啊!”
“嘿哟,嘿哟,嘿哟!”
“去他娘呢,这什么路啊!大炮点窝子里,动都动不了!”
卡车油门都踩到底了,引擎剧烈的轰鸣着,几十个战士拼了老命的推,车跟炮就是在坑里晃动!没有一丝出来的迹象!
古代的土路很大,官道可能比后世的国道还大,当然这也是有标准的,宽度,施工方案,用料等,根据不同的等级,修建不同的道路。
说到这个不得不多水几个字,因为很多读者在质疑,汽车去了古代,会面临无路可走的地步。
说起“官道”这个词,爱看古装剧的朋友一定知道,士兵在护送犯人或者运送一些重要物资的时候,都会选择用官道,以防万一。那么在古代这些所谓的官道只能是官兵走,而不能是老百姓走?它又为什么叫官道?
官道,顾名思义,就是可供官方人员行走、运输物资的官方道路。修建官道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方便官员从外地顺利出行和更好地工作。战时调兵遣将,运送粮草。
虽然官道是为官员服务而修建的,但除了官方的人员之外,普通人也可以使用官道。但当官员紧急出行或在路上运送战略物资和金银时,普通人应该避免,否则会受到惩罚。第二,官道允许人们行走,但不允许人们占据。官道也会每隔一段距离,就修建一处“服务区”。这在古代就是驿站!信使传递消息,官员各处调集,在官道上的驿站,吃喝都是免费的。而百姓或者商户则不允许使用!慢慢的,朝廷衰弱后,这些规矩也会慢慢的没落,百姓商户就可以付费使用驿站,当然驿站的马屁,他们是不能用的。就从这一点来看,官道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此外,官方道路在许多方面与普通道路不同。主要就是施工标准的不同。
古代没有水泥沥青,技术落后,修路并不容易。修建的官方道路有一定的尺寸要求。古代,道路大小分为“轨、阶、足”三种。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因为六国的车辆大小不同,所以根据车辆大小修建的道路也不同。为了进一步加强集中化,秦始皇《轨道上的书同文车同轨》将车辆两轮之间的距离统一为六英尺,进一步统一了道路的尺寸。
秦始皇创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完整的全国公路网,为后续统一官方道路标准奠定了基础。而且,官道建设有不同的质量标准。例如秦始皇修建的驰道,要求道路宽度为70米左右。为了便于排水,必须有高于道路两侧的路基,并有绿色的松树,才能使道路美观。还有凉亭可供人们休息。路中间约三尺左右是皇帝行走的地方,两侧的人行道是人们行走的地方。
就是这三尺的地方,可能会铺上石板。
清代,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道路种类更加丰富。分为“关马路”、“大路”、“小路”三级,连接不同的行政区划,建设标准也不同。这应该是国道,省道,的雏形了!
普通道路没有那么多要求,也没有统一的道路尺寸。它们可以方便地使用,并且更加休闲和方便。这更多的像连接乡镇县的道路。
道路交通管制不同
官方道路由政府组织和修建。官方道路的管理有一些严格的等级交通制度。旧书《考工记》中记载:“工治之地,方圆九里,三门”。古时候,工匠建国。进入京城,方圆九里之内必须看清京城四面,并且对想要通过的“三门”有要求。男士走右门,女士走左门,中间的门允许车辆通过。这体现了严格的交通分流控制。也可能是有尊卑有序之分。
《清实录·世宗录卷》中记载:1733年7月,在“江南距京城数千里”的地方,由于官员管理不严,道路破旧,等待重建。“在地势低洼的地方,每当水多了,桥梁就逐渐塌陷,车辆倒塌,车辆难以通行。路边种植的柳树残缺不全,没有得到修复,有的已经烂了。”被砍下来当燃料。这一切都是因为指挥员的懒惰和官员们不检查指示……如果不遵守,官兵就会被带到会商处。民兵将会严厉惩罚他们。
官道有一定的特殊性
国家之间的官方道路除了充当交通枢纽之外,还有一个特殊的功能,那就是缴纳“关税”。此类地方通常设有海关办公室和官员,“海关”就是纳税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