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6章 在欧洲烧瓷器

这件瓷器看上去很素雅,符合华夏人的审美。

熙朝瓷作,素以青花苍翠,五彩奇妍而闻名,其中尤以绘大幅山水、刀马人物之大件器最为讨喜。

但那些作品,皆民窑所做,气韵有余而格调不足,雄浑厚重而略输神采,与御窑瓷作实有差距。

不过康熙帝时期的御窑生产,受南明抗清,吴三桂作乱影响,烧造时断时续,直至康熙中晚期臧应选、郎廷极等相继督窑之后,才渐趋稳定。

这对瓶小口长颈,丰肩敛腹,因形似铃铛,故而得名。

瓶胎质白皙无瑕,釉汁温润如玉,腹部以釉里红绘漩涡状团花四朵,胫部绘三角蝉纹,其间暗含青花弦纹一道。

整器纹饰古朴瑰丽,应取材于上古青铜器。整器釉里红发色纯正鲜艳,青花弦纹若隐若现。底以青花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字体端正隽秀。

青花釉里红创烧于元,由于青花与釉里红二者呈色温度交集很小,而且釉里红的呈色剂氧化铜极易挥发。

因此自创烧之初,青花釉里红器物就极难烧造成功,成品率极低,在明代中晚期甚至几近绝迹。

到了康熙朝,青花釉里红的烧造才又一次出现,康熙四十四年,江西巡抚郎廷极开始督理景德镇窑务。

在他的主持之下,伴随着“郎窑红”、“豇豆红”等高温铜红釉的烧造成功,青花釉里红的烧造技术终于日臻成熟。

吗的。

古人的手艺真是难以复制。

还不知道能不能把这件东西复制一件出来。

只需要一件,计划的第二步就成功了。

“我能随便拍几张照吗?”

“随意,但别开闪光灯,这些文物对光学污染很敏感。”

周正赶紧拿起手机拍照。

为了步那么明显,他专门还先去拍了其他国家的几件文物后,才转到这三件瓷器的展柜前,尽可能的把细节拍清楚。

等一切就绪后,他赶紧离开了拍卖行,回到了车上。

“怎么样?”车上的崔金牙问道。

“问题大了,五天后就要开始拍卖,我们得在这五天时间仿制出其中一件东西,然后再想办法偷梁换柱,将赝品给放进去。”

这些行动,是周正觉得这么久以上,难度系数最大之一的任务了。

“那里边有些什么我们华夏的文物啊?”

姜游回答道,“乾隆时期的青花矾红彩海水腾龙纹如意耳扁壶,嘉庆年间的粉彩群贺寿图灯笼瓶,还有康熙时期的青花釉里红团花纹摇铃尊。”

“好家伙,两个青花一个粉彩,都是官窑啊。这要如何仿制啊?如果在华夏的话,还能找景德的老师傅试一试,但至少也要一周的时间。”

崔金牙感觉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鹰国应该没有专门做华夏瓷器的地方,我们连窑和原材料都没有,我觉得还不如去仿制其他国家的文物,说不定还更有希望。”

姜游想了想,说道。

“国外的东西我们也不太懂啊,我只记得有一个朱罗王朝时期,南印度泰米尔纳德邦铜舞王湿婆像。还有几枚古丝绸之路的印度金币,和一些佛教用品。”

“不,我也想挑战一下瓷器的仿制。我刚才查了,在曼切斯特有个瓷器加工坊,那里肯定有材料和窑。”周正说道。

兰小波咳了两声,“咳咳……老哥,这外国佬烧制瓷器,是不是全都是一些垃圾啊?”

“也不能这么说,18世纪时欧洲就发现了华夏烧制瓷器的秘密。当时他们正处于工业革命时代,破解了瓷器烧制的秘密,之后鹰国本土就出现了很多瓷器烧制的企业。

从现有保存的鹰国制造的瓷器来看,他们虽然保留了东方色彩,但是已经出现了本土创新,形成了一种独特风格。”

由于时间紧急,周正很快就来到了这家名为明顿瓷器的企业。

“我靠,这么大?”

刚下车,几人就被这家瓷器企业的规模所震撼。

许宏民看到明顿瓷器的标志后,才恍然大悟。

“哦!原来你们说的是这家瓷器企业啊!这可不是什么小作坊,这家欧洲瓷器企业成立了两百年了。

19世纪初的时候,一件普通的明顿瓷器少则几百美元,多则十几万美元。”

周正不紧不慢的说道,“既然是大企业,那么里边的设备应该比较齐全。就是看能不能交涉一下,借用一个窑间,让我用几天。”

“我去跟他们尽量交涉,只要用钱能解决的问题,应该问题就不是很大。”许宏民说完,便带着他们一起来到了明顿瓷器企业的接待厅。

这里也是一个展厅,里边摆放着从1950年到2023年他们企业所制作的瓷器,都保留了一件。

“啧啧,欧洲佬的手艺赶我们老祖宗真是差远了,这些瓷器只要造型,一点神韵都没有。官窑随便拎一个工匠出来,制作的次品都比这里的任何一件瓷器要好。”

崔金牙一点都没夸大其词。

欧洲这些瓷器,更讲究的是造型。

而华夏的瓷器,更讲究的是神韵。

“你好几位,你们是干什么的?”前台一位女士走过来问道。

“说来可能会有点奇怪,但我们想借用你们的窑间和制作瓷器的材料。当然,我们会支付你们钱,你们可以开价,只要不是很离谱,我们都能接受。”

许宏民开始跟那位女士谈。

“租用我们的窑间?你们想干什么?”

“嘿!这妞儿的话说得,真够扯淡的。租用窑间当然是烧制瓷器,难不成还开窑子啊?”

崔金牙戴着实时翻译器,但还好他的这些话没有被翻译成英文。

“我们想为一位即将生日的朋友做一份有意义的礼物,我们想亲自烧制瓷器送给他。”

那位女士听了后,笑着点头道,“原来是这样,不过我们从来没有遇到过有人要租用我们的窑间,所以这件事我得跟上头汇报一声,顺便确定一下到底还有没有尚未使用的窑间。”

许宏民颔首笑道,“那就麻烦你跟你们老板说一声。”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