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下雅人对富士重工起了心思后,立马让林清浅收集这家公司的相关资料。
女孩的行动迅捷干练,三天时间就完成初步调查。
“会长,这是我整理好的资料。”
“嗯。”
竹下雅人应了一声,然后开始津津有味的看起来。
“啧啧,真惨。这都能拥有一手不错的技术,是真不容易啊。”
富士重工旗下最重要的项目就是斯巴鲁汽车,而斯巴鲁汽车没有崛起,大部分原因都要怪罪于兴业银行的政策。
日本战后实行主银行制度,也就是一家企业,基本上只能在一家银行进行贷款。
这样长期发展下去,主银行不仅是公司的最大债主,也会是最大的股东。
战后斯巴鲁在百濑晋六的领导下,很快就研发出了一款非常适合日本人乘坐的汽车。
这辆汽车甚至赢得了丰田创始人的称赞,恨不得是自家生产的。
要知道这位丰田的创始人,非常的眼高于顶,就连自家的汽车,都很看不上眼。
然而就是这样一辆神车,年销售量却只有1万辆。
原因非常简单,兴业银行不给贷款,也不让生产。
当时日本最大的汽车生产商不是丰田而是日产,兴业银行同样是日产的大股东。
兴业银行那时也不知道怎么想的,认为汽车属于存量市场。
斯巴鲁卖的多了,日产就可能会少。
不如一切维持现状,斯巴鲁你就当好你的代工厂。
就这样,斯巴鲁是有力也使不出,直到1975年之后,斯巴鲁才算是有了一线生机。
这一线生机来源于日本政府的一项政策。
60年代,日本汽车开始崛起。
为了让汽车走出国门,日本政府开始支持大汽车公司吞并小汽车公司。
斯巴鲁就是小汽车品牌。
于是日产公司就收购了斯巴鲁20%股份,这里边10%是从兴业银行买来的。
此后斯巴鲁,兴业银行和日产汽车各占20%股份。
两边股份一样,自然开始各种斗争。
先是日产汽车说:“你们兴业银行都几次担任斯巴鲁社长了,现在也该换我们日产公司的人了吧。”
日产的理由足够正确,兴业银行无从反驳,只能将社长位置让给日产汽车。
一般来说,神仙打架小鬼遭殃。
斯巴鲁这边则反过来,神仙打架,生存环境变得更好。
理由很简单,
日产这边的来的新社长佐佐木定道,是个懂造车,懂技术的社长。
而且和之前兴业几任擅长PUA的社长不同,他是个理工男,真心想让斯巴鲁发展好。
不过几年后,兴业和日产再次内斗,社长重新变成了兴业银行的人。
因为有日产汽车虎视眈眈,这一次兴业派过来的社长田岛敏宏客气很多,也懂得一些汽车方面的技术。
这位社长,算是对斯巴鲁影响最大的社长。
因为他同样真心想让斯巴鲁好。
他是公司第一位,开斯巴鲁上班的社长。
没错,一个造车的公司,30多年没有1位社长开自家生产的汽车上班。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斯巴鲁在兴业银行和日产汽车两大巨头间,活的有多憋屈。
“这两位都是人才,也不知道我收购公司后,能不能留下田岛敏宏,挖角佐佐木定道。”
竹下雅人希望公司继续由两人操控,他唯一会干预的,就是重视中国市场。
说起来,斯巴鲁其实非常适合,这一阶段的中国市场。
斯巴鲁以结实耐造出名,非常善于越野。而中国现在比较贫穷,路也大多不好,和斯巴鲁属于最好的适配。
可惜,前世斯巴鲁90年代实力非常弱小,也没看到中国市场的机遇。
导致斯巴鲁在中国十分小众,根本没什么知名度。
如果换成竹下雅人,绝对将中国市场视为第一发展目标。
前世大众汽车都要破产了,就是靠中国市场才重新起飞。
如果斯巴鲁全身心的投入中国市场,绝对有非常大的概率,发展成一线汽车品牌。
当然,斯巴鲁汽车没能发展起来,最重要的还是日本大环境变了。
90年代,斯巴鲁开始崛起的时候,日本正处于投资最保守阶段。
当时日本公司的原则就是,宁愿不赚钱,也不能赔钱。
斯巴鲁拿不到太多的贷款,自然就发展不起来。
韩国这方面就好上许多,所以日后的韩国不仅在半导体领域将日本打的落花流水,汽车领域也不断蚕食日本车企大的份额。
现代汽车,就是靠着韩国贷款扶植起来的知名品牌。
了解完斯巴鲁的基本情况后,竹下雅人想了想,又对自家小秘书吩咐。
“你再帮我整理一份日本半导体行业资料,可以去咨询公司那边购买。”
“是,会长!”
“等等。”
竹下雅人突然又想到一件事,连忙叫住林清浅。
“你先帮我收集一下富士精工的资料,然后再整理半导体领域情报资料。”
“是,还有别的业务吗?”
“这次没了,你去忙吧。”
“是!”
富士精工擅长制作发动机,而富士重工在这方面差丰田、本田一筹。
两家公司原属于一家,并且大股东都是兴业银行。
如果有机会,正好一起收购,然后重新合并成一家公司。
这样斯巴鲁就不仅仅在越野方面优秀,在轻型小汽车方面,也会获得更多的技术支持。
当然,竹下雅人最重视的还是半导体行业。
富士重工只能算是开胃菜,半导体领域才是大餐。
泡沫破裂后,如果日本有晶圆厂陷入破产边缘,他一定要大买特买。
“打电话问问,晶圆厂建设的如何了。”
心里有了想法,竹下雅人立马行动。
“喂,小池社长,是我。”
“嗯,没错,你那边晶圆厂建设的如何了,预计要多久能投产。”
“行,我知道了。”
“OK,拜拜!”
挂断电话后,竹下雅人根据心里的计划喃喃自语。
“看来,最晚1992年,就要大力建设好晶圆厂项目。不知道一口气开工10处,能不能招聘足够数量的员工。”
“嗯,应该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