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只要你开口,给你一个管学副大臣

1900年的庚子事变让清朝遭受巨大打击,由此也激发了统治者的内部矛盾。

政治局势糜烂,财政亏空,清朝的统治者感觉到统治根基已经动摇。

再加上英法等列强不断给清廷施加压力,要求其迅速改变当前的无序状态,保护英法的利益。

洋务派领袖刘坤一、张之洞、袁世凯等人联名上奏,请求朝廷实施新政。

作为清朝改革的最大阻碍者,慈禧太后,面对扑面而来的压力,也不得不接受。

就连当时支持她的保守派都要求改革,因此慈禧别无选择。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上谕,正式宣布实行新政。

其主要内容基本和几年前的变法类似,这是何其讽刺啊。

当初的慈禧对于变法百般阻挠,大发雷霆,不惜大杀特杀。

如今被洋人一顿胖揍后,就老老实实主动变法了。

所以对于慈禧老妖婆这种人,千万就不能玩手段。

要么打到她怕,要么打到她死。

当时的光绪就是太懦弱了,想亲政,就下狠心搞死慈禧就行了。

现在,慈禧被迫实施新政后,依然把持着朝政,光绪还是个傀儡。

她命督抚以上大臣就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等问题进行详细议奏。

1901年4月21日,慈禧下令,成立以庆亲王奕劻(读【框】)为首的督办政务处。

这是一个筹划推行新政的专门机构,负责办理教育、官制、吏治、财政、商务、军政等事务。

其中任命李鸿章、荣禄、昆冈、王文韶、鹿传霖、瞿鸿机为督办政务大臣。

任命刘坤一、张之洞、袁世凯为参预政务大臣。

以上这些人总揽一切新政事宜。

督办政务处又下设提调两人,章京若干人。

如今,督办政务处虽然成立一年多了,但是以清朝那不忍直视的效率,现在依旧是个花架子。

而且这些负责新政的大佬们,不敢贸然推进,生怕哪一天慈禧又变卦了,那真是后悔莫及。

不过,即便再差,国家机器运转起来,还是有一点成果的。

其中在教育领域,主要是办学堂、派留学,废科举。

1901年9月4日,督办政务处命令各省城书院改成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改设中学堂,各县改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其实就是后世小学、中学、大学的雏形。

1902年2月13日,公布推广学堂办法。

1902年8月15日,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形成一套完整的学校制度。

慈禧害怕新政教育影响民众思想,于是任命张百熙为管学大臣,要求其制定一个符合她意思的章程。

这就是《钦定学堂章程》中“钦定”二字的来由,它是由慈禧太后钦准颁布的。

章程规定,明确办学宗旨为“激发忠爱,开通智慧,振兴实业”以及“端正趋向,造就通才”。

第一个词才是最重要的,忠爱谁?当然是忠爱大清朝,忠爱慈禧,这是学堂的根本。

不得不说,老妖婆看问题很透彻,知道在新政中怎么掺杂沙子。

《钦定学堂章程》将教育年龄从低到高,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蒙学堂(四年);

寻常小学堂(三年);

高等小学堂(三年),与之平行的是简易实业学堂(类似后世技校);

中学堂(四年),与之平行的是中等实业学堂;

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三年),与之平行的是高等实业学堂;

大学堂(三年);

大学院(年限不定,类似于后世研究生院)

全学程总计共20年。

可以看出,张百熙拟定的这个学制,基本就和后世差不多了。

当然他也是参考了此时欧美各国的教育制度。

这个学制有几个显著特点。

第一,注重实业教育,里面教授的内容,基本都是所谓的干货,很实用。

第二,保留有浓重的科举痕迹。

因为清廷规定高等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大学堂的毕业生,分别给以附生、贡生、举人、进士的称号。

所以名义上是沟通学校与科举,实际上则是科举影响着学校。

直到1905年9月2日,清朝正式废除科举,科举取士才与学校教育实现了彻底的脱钩。

目前这份《章程》还未实施,真实历史上,它也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实行过。

可能就是做出来交差,给上面的人看的。

然而,如今李奇维来了,一切都将变得不同。

没错,光绪给自己所谓的密旨,其实就是提前许诺,给自己一个管学副大臣的职位。

只要自己回国后,愿意辅助大清实行新政,则就让自己参与教育改革。

这也是光绪仔细考虑后的结果。

新政中关于新军、外交、官制等改革的实权油水部门,李奇维是想都不用想了,不可能轮得到他。

而且光绪认为李奇维本来就是科学家,因此搞教育改革最为合适。

光绪在密旨中对李奇维大肆夸奖,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并且光绪还提到,他召见英国公使时,对方曾当众说李奇维在西方,是一个大学者级的人物。

这种人物,在西方任何一个国家,都会受到礼遇和重用。

因此,光绪认为李奇维就是他要找的人了。

这让李奇维嗅到了一丝阴谋的气息。

英国佬闲的没事了?竟然在光绪耳边吹风,这是准备把自己抬上高位啊。

李奇维心中跟明镜似的,别看光绪顶着个大清皇帝的名头,在国内,恐怕是所有官员唯恐避之不及的存在。

几年前的杀头景象,如今依然历历在目。

没有哪一个人敢和光绪走的太近。

现在慈禧同意变法新政,光绪觉得自己又行了,他的机会来了,于是显得急不可待。

他的想法很美好,那就是尽量往新政中塞人,培养自己的势力,为真正的亲政积蓄力量。

但是,在国内,迫于慈禧的淫威,官员们几乎都不会真心辅佐光绪。

所以,他就把目光放向了朝堂之外,想从民间寻找特殊的人才。

而李奇维就是他选中的可造之材之一。

年轻、背景干净、精通西方格物、而且还有巨大名气。

这样的人,让光绪感觉非常放心,在朝堂上也不容易受到攻讦。

到时候他略施手段,动以真情,那李奇维还不纳头就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因此,当初他是笑着给张德彝密旨的,他被自己的智慧折服了。

李奇维理清了这里面的利益关系后,浑身通透,轻轻一笑。

他才不管新政背后有多少大佬在博弈,在争权夺利,充满多少阴谋诡计。

他也不担心英国从中作梗,不怀好意,密谋着什么。

一切都要以实力说话。

这个管学副大臣,非常符合李奇维的要求。

既游离于朝堂权力之外,不遭人嫉妒,又能让他合理合法地推动教育改革。

简直就是为自己量身打造的职位。

本来他还担心,自己回到国内,擅自办大学,会不会受到清廷的威胁。

现在来看,自己是多想了。

只要你愿意出钱出力,清朝才懒得管你,只要不公开宣扬某些思想就好。

而且他怀疑张百熙恐怕很乐意自己做他的副手,然后他本人当甩手掌柜。

毕竟,教育领域不容易出成绩,不好升官。

甚至干的太好了,反而惹得慈禧不喜,那就欲哭无泪了。

现在的大清,做官之道只有一句话,舔好慈禧,其他一切都是虚的。

突然听到这个好消息的李奇维,难得开起了玩笑,他问张德彝:“张大使,这个管学副大臣是多大的官啊?”

张德彝还以为李奇维被说动了,心道年轻人果然沉不住气。

任凭你西洋知识再多,哪怕能获得物理诺奖,但是论为官之道,依旧只是个雏儿。

同时,他还感叹光绪的手段老辣,几句话就把李奇维收为己用。

“陛下才是真正的天纵英才啊。”

“李奇维的物理知识只是小道尔,陛下的用人手段和胸怀才是大道啊。”

自己在心里拍了一通皇帝的马屁后,张德彝笑道:“如今新政初立,职位草设,和以前大不相同。”

“很多职位无法用以前的等级划分。”

“但管学副大臣,位卑权重,若要对比,恐怕至少是个员外郎级别的。”

“奇维贤侄,你可千万不要看低了这个职位啊。”

“以你如今的年龄,已然是皇上圣恩,超擢提拔了。”

李奇维假意笑了笑,心中了然。

说白了,这个新政,只是慈禧和众多势力妥协的结果。

恐怕从上到下,都没有多少人真正在意它能干什么。

说不定哪天就被取消了。

如今清朝的正统决策机构还是军机处、内阁,下面行政机构则是六部。

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主事、笔帖式,这是一部之内的等级。

真实历史上,清朝在1905年设立了学部,专管全国学堂事务,等级与六部平齐。

设学部尚书一人,左右侍郎两人,负责管理学部工作。

学部之下,则设立5司12科。

所谓的管学大臣,大概就是学部下属的改革司的正职长官。

类比其他各部,应该就是郎中级别。

而管学副大臣作为副职,自然就是员外郎级别。

各科长官则是主事级别。

如今李奇维只要回到国内,就能从一介草民,直升从五品的员外郎。

这在张德彝看来,简直就是一步登天。

至于李奇维本身的英国爵士身份,则自然被他们忽略了。

清朝的统治者全部都是鸵鸟心态。

你李奇维虽然是英国的爵士,我们不敢明目张胆地动你,但也绝对不会承认你。

李奇维笑了笑,他反正也不在乎官职大小。

他现在有点期待回国后的生活了。

到时候,看他如何以小小的管学副大臣,搅动大清的风云。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